蒙古另类史:超级帝国 第48页(1/2)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她将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织生产经验与汉族纺织传统工艺结合起来,系统地改进了从轧籽、花到纺纱、织布的全部生产工序,创造出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把自己掌握的织造技术毫保留地传授给了家乡人民,迅速把松江地区的棉纺织技术提高到了个相当高的水平。经过她改进推广的“擀(搅车,即轧棉机)、(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在当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此外,黄道婆还推广和传授了“错纱配,综线挈花”之法,后来松江带织工发展了这种技术且更加精益求精。她还把”崖州被”的织造方法传授给镇上的妇女,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远销各地。原来“民食不给”乌泥泾,从黄道婆传授了新工具、新技术后,棉织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元末时,当地从事棉织业的居民有1000多家,到了明代,乌泥泾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国的棉织业心,赢得“衣被天下”的声誉。

  黄道婆对人类的贡献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穿”在人们心里的位置可能是仅次于“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黄道婆把美丽带给人间,同时人们也把崇敬赞美的词语留给她。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国科学技术史》书,高度评价了黄道婆,联合国教科组织也称她为世界级的科学家。1957年国又在上海为黄道婆建墓园并立纪念碑。吴信辰题联曰:改草衣卉服之观,人间温暖;极错彩缕金之妙,天下明。

  第四章“西方玄奘”马可·波罗

  我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谈欧美对我纺织品设限看法时说:“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在那么早的时候就眼光长远地跑到国做生意,如果马可·波罗先生突然醒过来,得知意大利现在要对国优质、物美价廉的纺织品设限,他定会感到很惊奇或者感到很遗憾。”

  马可·波罗在国已经是家喻户晓似的人物。他是世界历史上第个将地大物博的国向欧洲人做出报道的人,他在他的游记以100多章的篇幅,记载了我国40多处的城市地方,对当时国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作了详细描述。因此,马可·波罗被誉为“世纪的伟大旅行家”,西交通史和意关系史上的友好使者。

  马可·波罗的父亲名尼古剌,他的叔父名玛窦,都以经商为生。公元1260年,尼古剌和玛窦兄弟二人经商于君士坦丁堡,后由此过黑海至克里米亚半岛贸易,当他们到达当时的钦察汗国境内时,正好遇到波斯的旭烈兀与钦察别儿哥汗发生战争,他们不能回国,尼古剌兄弟于是决计东行。

  尼古剌兄弟大约于公元1266年到达大汗住处,大汗即元世祖忽必烈。大汗见到他们很高兴。据说蒙古大汗后来命尼古剌兄弟带了他的致罗马教皇的书信回到欧洲去,要教皇派遣100个熟悉基督教律和通晓七艺的人到国来。并要他们到耶路撒冷取回耶稣圣墓上的灯油,如果这些人能证明基督教胜于其他宗教,忽必烈就可以改信基督教等等。这是《马可·波罗游记》里的话,恐怕多少有点夸大,不过尼古剌兄弟毕竟奉大汗之命回到欧洲去了。

  尼古剌兄弟在外的经商和旅行,特别是从东方带回的动人见闻,使得马可·波罗既羡慕又敬仰,他也很想做个商人漫游东方。当他把这个愿望告诉他父亲的时候,得到了热情的支持和鼓励。后来,马可·波罗这个美好的愿望实现了。

  公元1271年,他的父亲和叔父再次动身去国,决定带马可·波罗同行,于是年轻的马可·波罗以意大利威尼斯商人的身份,怀着了解东方的心情,踏上了东行之途。马可·波罗到达大都时已经21岁,风华正茂,由父亲和叔父带着觐见忽必烈大汗。

  忽必烈非常高兴,在宫内设宴欢迎,并留他们在朝居住下来,马可·波罗善于学习,很快熟悉了朝廷礼仪,-->>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