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肃郡王赵适告辞出宫,天子赵昚看了看赵惇:“为何现在拒绝继位,还要让你皇兄接着参与朝政?你的话还没有说完吧。”
“父皇明鉴,儿臣也就不隐藏了。既然决定开始整顿,所需时间不是天、两天,就必须考虑万在这其,儿臣出现了什么意外该怎么办。"赵惇淡淡的回答:"适哥本性虽然过于良善,但却明辨是非、重情重义,只要他认为做的是对的,就定会坚持下去。让他直参与朝政,如果儿臣有了万,有适哥在,就算是为了父皇、母后和儿臣未了的心愿,适哥也绝不会让这改革停下来,大宋的未来就有了保障。”
“惇儿,你……”
看自己父皇难过的表情,赵惇却反而笑了起来:“您别这样啊,儿臣这也是预防万,所以才不在适哥面前提起,否则他又要不安心了。事前有备,真有了事也不怕。再说了,儿臣喜欢到处跑,有适哥帮忙撑着,儿臣就可以溜号了,举数得。”
“这孩子!”天子赵昚除了这几个字,也说不出其它的话来。
第七节
太上皇赵构过世三个月后,恢复健康的天子赵昚追册谥号“至德圣神武昭仁宪孝皇帝”,庙号“高宗”;随即,天子以身体不适为由,退居安乐宫,将大权全部交于皇太子赵惇,命太子监国。
此时,清查之举已经告段落,皇太子赵惇命自己的原太子宫属臣分成各个小组,开始和六部原来的账目进行核对。正是因为这些由母后精选班底的存在,赵惇当初才敢下令清查家底。
清查家底的这年,也是赵惇和这些懂得实务、忠心不二的近臣们磨合的时期,君臣共同利用下面报上来的数字对大宋的现状进行清理和辨识。大家都很清楚,这次报上来的还是有水分,需要分析和审核,但总比没有的好。
再加上赵惇在大宋境内行走时从民间得来的认识,也使得他对未来的朝政有了更深步的见解和更深步的领悟。
朝的空气骤然紧张起来,白痴都知道下面报上来的数字和六部原先的数字绝对会有差别。虽然皇太子已经承诺不再追究过去之事,但万皇太子反悔、或是采用其它什么手段,只怕又是场风波。如今太上皇帝赵构已经亡故,天子赵昚对皇太子是百依百顺,根本不会约束于他,这让很多臣子都是脊背里直冒冷汗。
让人忐忑不安的四个多月终于过去,太子宫属臣的核对总算是结束了。但皇太子赵惇并没有就结果多说什么,而是下令,将各部自己该管的项目作成对应的帐目,全丢给各部自己去核对,然后让各部就核对的结果上个奏折,把不足和改进方式说清楚。
等六部的奏折全部送到皇太子赵惇的面前,他又下了道旨,让如今的枢省三位宰相把所有的奏折看上遍,然后再向他上奏折承述对此事的见解。
等拿到了三相的奏折,皇太子赵惇把它和六部的奏折起复制了数百份,除去了些敏感的数据和内容,然后分发给在京的各级官员,让他们来评价下。
这下可好,公开了的清查结果顿时惹起了场风波。原先上报的各种情况明显要好于此次清查的结果,而且,有不少都是对国家非常重要的,比如每年收入、粮食的储存、军队的训练和军需等等。如果按此次清查的结果,大宋现在整个国家的状况不比当初"兴"之时好多少。
此时的朝廷,还是以当年太上皇信重的守旧、主和的臣为多。虽然到现在太上皇已经退位十九年,也去世了年多,天子赵昚前后亲政已经二十年。但天子赵昚为人太过善良,正如秦桧当年所预计的,太上皇退位之后还是利用自己信用的臣子干涉朝政,他在朝的影响并没有减弱多少。
武将对朝廷政务的参与虽然比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