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烽烟不弃 121 问君能有几多愁(2/4)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季玉难免会引起天下的猜忌。”

到此,我算是明白了。事情是这样的,在刘备假装与刘璋享乐的同时,庞统与法正、张松共同谋划该如何夺取益州,三人一致赞同当断则断,趁此机会将刘璋斩杀,杜绝日后刘璋发觉防备的可能。

可惜,这么个谋划刘备不同意。

三人闻言并没有反驳,大约也是觉得刘备说得在理,但是,他们实在不愿放过这么个大好机会。于是,庞统再度进言,“不杀刘季玉倒也可,主公可挟持他以威胁益州,如此便可不费一兵一族而得沃野千里。”

天下之地,能者得之,本就真理,如若真的想要不为世人诟病,倒不如坦诚己志,也算是有实之人了。

但,即便如此,刘备还是没有同意,“不可,我等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诚欠妥。”

“可,机会难得啊。”最终,法正也憋忍不住地提醒刘备,“若是此番放过刘季玉,往后再想抓他就怕是难了。”

刘备淡然,不知又会想出什么理由应付。

然,不料,他一声“子染,你如何看?”直接将麻烦推至我身。彼时,我恰在暗想,此计谋行也对,不行也对,行了就如庞统等人所言的那般会为夺取荆州消减不少麻烦,但,真的行了难免会丧失民心,而得民心者得天下……

“啊?”我被问得一顿,茫然地瞧了瞧周身四人等待的神色,被赶鸭子上架,支支吾吾地言,“此计不可行……众位就只看到除掉刘季玉益州将会成为一条无头蜈蚣,可是,却没想到蜈蚣的足上亦有剧毒,若是贸然行此计谋,丧失民心,只怕还未将益州囊括手中就已是为众民所唾弃。相反,若是不除刘季玉而渐得民心,就如截去了蜈蚣的手足,任它毒性再强也无法随意伤人。至于抓刘季玉,完全无需急于一时,及到兵临城下,大势已去,看他自行投诚岂不更是有趣?”

说着说着,我竟是恢复清明,有条不紊地陈其利弊。

闻言,三人本欲反驳的唇瓣缓缓阖上,信服地点了点头,认同我的观点。

刘备则是喜笑颜开,言:“善,子染深得我心。”

而后,自寝居出来,庞统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胛,意味不明地说道:“你这副军师倒是比我这正军师聪慧得多。”

……

百日后,宴飨罢,刘璋又赠米十二万斛,骑千匹,车千乘,缯絮绵帛等予我军,拜求我军定要保他益州安宁,此后,便就分道扬镳了。

刘璋还成都,庞统私会刘备,出计有三:一为上计,偷偷挑选精兵于路上偷袭刘璋,刘璋不察,定能一举成功;二为中计,假装荆州有急离去,要刘璋麾下猛将杨怀、高沛前来,趁机抓此二人,挑选其兵进军成都;三为下计,退守白帝,连引荆州,徐图益州。

这次,刘备倒是没再否决庞统的计谋,而是甚以其中计为然。

但是,当刘备同我提及此计,问我可有其他见解之时,我当即同他分析利弊,言曰:“杨怀、高沛虽非益州之主,但,乃是猛将,亦是益州支柱,如此,我等同样不可胁迫之。此外,假若我等假装退归荆州,为刘璋识破围击势必有来无回。因而,此计不可于此时行。”

“那婉贞认为此计可行于何时?”听罢,刘备冷了冷眸,问到。

我抿唇,畏惧刘备的毛病又起,无底气地作答:“待时机成熟,刘璋对我军给予了完全的信任且我军有了与刘璋反目的理由。”顿了顿,我见他没有阻止就又接着说:“如此,不仅可以趁其不备,还可以维持民心,乃是上上策。”

“那离开涪城后,你可有谋划?”接着,他又问,但,眸中的寒意减少了些许。

“可进往葭萌,表面上欲要抗击张鲁,实则是为了厚树恩德,赢-->>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