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邓艾最终占领了绵竹地区,刘禅和他的******乱成了一团,谁也没想到邓艾会在不经意之时来到他们的大门口。刘禅其实也想过去投靠吴国或者南中,寻求吴国或者南中的庇护,但是谯周的一段话让他改变了主意。
谯周的那段话翻译过来就是投靠东吴,早晚也会被灭,等于二次受辱。而逃到南中,少数民族太多,而且多野蛮子弟,也不可取。最好的办法是投靠曹魏,因为曹魏占有的资源是三国之中最大的。
刘禅知道这种说法也有道理,而且他知道自己的朝廷里面大多数官员是天秤座,官员们既然不敢得罪人,甘愿做和事老,而且阿谀奉承的话语一套一套的,这种官员是两头都不吃亏,是干不成什么开疆拓土的事业的;况且自己国中的力量还不如曹魏的四分之一,不能硬拼。
刘禅的儿子都是些文人,所以有一个儿子刘谌,为了不受亡国之辱,自杀身亡。姜维听到刘禅投降的消息,赶往巴东想救援成都的王朝,结果接到的是刘禅劝降的信件。自此,三足鼎立之势,从223年开始确立到263年松动,支持了四十年的结构开始垮塌。
读过《三国演义》的都会知道,在司马昭的一次宴会上,产生了一个成语“乐不思蜀”,详细的内容大家可以自己去看,我在这里只说一下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读了《三国演义》,我们会发现刘禅这个人蔫儿了吧唧,昏庸无能。但是这真的是他的本质么?而且大家不要忘了,结合罗贯中生活的时代,我们可以看到元朝的皇帝何尝不是这个样子呢?
其实,刘禅这个人不算是明君,但是也绝不是庸君,他是智君。连《三国志》中的诸葛亮都评论他“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也就是说他很聪明,并在一天天的进步。但是诸葛亮很阴险的,因为他越是品评比较高的,那就会极力的阻拦这种思想。就比如说刘禅,他最后为什么亡国,原因之一就是诸葛亮的压制。
而且刘禅通过一系列的交涉,也知道了司马昭和他的诸葛相父是一个性格,所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也只好再次当上了“昏君”,以蒙蔽这位掌权的大将军。
司马昭听说了这件事后,喜不自胜,放松了对刘禅的********。
请看下一讲:晋朝灭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