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说的“魏、蜀、吴”三国,实际上是指三个互相独立的诸侯国,他们原先的掌权者,都是汉朝的臣子,所以只能成为“国”,只有将“国”统一的政权才能成为“朝”。蜀国的灭亡是诸葛亮和姜维的主要因素和刘禅的次要因素造成的。诸葛亮因为北伐,排斥异己,间接害了姜维。刘禅因为被黄皓错误利用,而导致了蜀汉的崩溃。

公元265年,五十五岁的司马昭薨逝,在他的身后,魏国的力量日渐衰微,自己这个晋王所领导的家族却蒸蒸日上,并且此刻有了废掉魏国皇帝,登位称帝的兵力,一切就在最后那么一扑腾,但是司马昭却没有等到那一天。

司马昭死后,长子司马炎继承了晋王的位置,几个月之后,那个小皇帝曹奂被迫禅位,在北方叱咤风云四十六年的魏国完全被埋葬在了司马家族三代的努力下,此刻的晋朝已经半包围了吴国,而且吴国只有逃到海上这一条路可选。

不过司马炎消灭晋国之前,还是做了一番安抚民心的工作的。他提出了五条治国原则并付诸实践:正身,起好带头作用;勤百姓,关注民生,关注百姓生活;抚孤寡,关心社会上的老人、家庭困难者;敦本息末,这一点就和传统上的“重农抑商”挂钩了;去人事,就是简化人际关系。

司马炎的五条原则得人心,受到了全国臣民的拥戴。我在这里通过两个例子来讲述一下司马炎前半生265-280的勤俭节约:一次司马炎病了,经过太医们治好了,群臣觉得这是皇帝的灾消难满,应该举行祝贺。但是司马炎觉得举行宴会那是铺张浪费,所以说现在一想到社会上有困难的人就不安,作为一国之主不能忘记百姓的疾苦,以后不许这样做。这话也不知道是不是在作秀,但是看到司马炎最后还能灭掉吴国,这句话的真实度还是很高的。

还有一次一个太医送了一件用飞鸟的毛做出来的大衣,想求得皇帝对他的好感,司马炎当场把这件大衣烧掉了。下令以后谁又在这样做的,一并视为犯罪,并严加处置。这件事情的作秀程度比上一件事情的作秀程度要深。

是的,司马炎的行为透露出了新政权的面貌,而且当他代替魏国政权的时候,还能保证魏国的废帝陈留王曹奂的安全,当然对于那个早已经被拿下的国王刘禅,他也保持着宽容的心思。

在271年的时候,蜀汉国王刘禅薨逝,享年65岁。这位皇帝虽然没有大的功绩,但是被后人诟病了好久好久,在国破家亡后八年,安然病逝,不得不说刘禅的思想比诸葛亮要先进一些。

我们还是继续看司马炎的政策。司马炎对于自己家族的征地也是十分的宽容。一次在太庙里祭祀,参加的大臣之中有一个人名叫许奇,这个人的父亲许允是当年反对司马家的夏侯玄的心腹。司马炎不仅用了许奇,还给他升了官职。

高中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名字叫《陈情表》,作者是李密。他原来是蜀汉王朝的官员,只不过蜀汉被灭亡了之后,司马炎急切的找他做官,李密只用三个理由就将此事无限期的顺延:

1.吴国当时还在,而且国王孙皓已经昏庸暴虐,如果在对亡国之臣有如此的优待,对吴国的君臣来说就是讲条件的资本,到时候名义上是统一的国家,实际上是两个独立政权,这样很不好;

2.李密是孝子,晋朝尊重儒家经学思想,就这样李密可以用孝道体现朝廷的教化有方。

3.当时的太子司马衷不太理想说实在的,司马衷并不傻,他只是个老实人,和朝鲜的高宗大王李熙有一拼,请名臣是为了教育司马衷,但是司马衷这样的人是诸葛亮都救不回来的性格,李密就更不用说了。

司马炎对于各级将领和功臣都有褒奖,还可以化解内部的矛盾。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