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魏国的大权旁落,司马昭取得了完全的统治权,而且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可是他想统治的并不仅仅是魏国这一亩三分地,要知道曹魏占领的地方虽然大,但是还远远不如原来的汉朝的土地面积,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如果把汉朝比喻成一个正在伸懒腰的人的话,那么从肚子以上的那一部分就是魏国,左腿是蜀汉政权,右腿是吴国政权,所以即使你抢夺了魏国的统治权,那也只是占领了一半土地。

为了巩固他这位大将军的位置并借此压制住国内的矛盾,他立即起兵伐蜀汉。这个时候带兵去打蜀汉。

在这里有三点起兵原因要给大家讲一下:

?蜀汉和魏国有世仇。这都是由董仲舒和公孙弘带的头,当然这两个人当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汉武帝的统治,所以才将刘汉作为正统。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华夏民族正统王朝姓姬,不姓刘。因为黄帝姓姬轩辕氏,这一点不可否定。而且经过诸葛亮的思想固化,逐渐形成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思想。

?蜀汉人才匮乏,国内动荡不安。蜀汉在252年以后就开始出现了人才匮乏的现象,当时费祎已经死亡,刘禅看到破碎的江山以及早已经被诸葛亮模式化的蜀汉,心灰意冷。虽然蜀汉有天险作为依托,但是无奈国内没有开拓的人才,而姜维始终被怀疑成为诸葛亮一党,不得重用。

?蜀汉各项资源已经枯竭。首先人口先天不足,蜀汉人口不过一百万,曹魏有488万。这样的差距让蜀汉在气势上就衰落下去了,如果上下不一心,国家非灭亡不可。

以上三点内容已经让蜀汉的问题暴露的一干二净。所以司马昭在景元三年262年冬天,提出了伐蜀汉的策略构想。

司马昭上述的意思就是自从平定诸葛诞的叛乱到现在,已经五六年的时间了,讨伐吴国时机还不成熟,而且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我们已经吃过在水战之中的亏了,所以打吴国目前还没办法实现。但是攻打蜀国却是一个绝佳时机,因为蜀国的士兵不过十万,四万多在成都附近,剩下的五万多是由姜维指挥。而且远在沓中,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牵制姜维,防止他回撤。然后派兵直插剑阁,攻占成都,蜀汉就灭亡了。

263年的9月,震惊中国的灭蜀汉的战争开始了,关于三路大军兵发所向,我已经在《蜀汉英豪传》中解释的很清楚了,在这里就不再赘述。其实这三路大军起作用的还是邓艾的兵,因为邓艾其实是来当炮灰的,而钟会才是名符其实的占领成都的大功臣。

这三路大军进行的时候发生了比较戏剧性的一幕。姜维是诸葛亮调教出来的好徒弟,所以他明白邓艾和诸葛绪两个人是要牵制他,他立刻声东击西占领剑阁。而占领剑阁也就表示钟会有危险了,钟会一筹莫展之际,邓艾的部队也赶到,战局开始出现了转机。

等待也知道诸葛亮教出来的学生十分的聪明,所以他觉得正面攻击压力很大,所以选择了一条没有人烟的小路,也就是阴平之路,可以绕过剑阁攻陷成都。

所谓的阴平之路,可以说到处是山,一共七百里。只要走完这七百里就能到达江油,过了绵竹就是成都平原。所以随着邓艾的计策,士兵们最终到达了江油,江油的守将一看魏国军队到来,以为是天兵降临,没有做抵抗就逃走了。

江油自然失守,邓艾率军到达了绵竹。绵竹是成都的大门,如果真的被打开了,那么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当时的守将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他执行的是坚守不战的军略,邓艾派人送降书,诸葛瞻直接砍死了使者,一场血战,诸葛瞻战死。儿子诸葛尚,年仅十几岁,也力战身死。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巧合的给予了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子孙决战的机会。不过这次决战也体-->>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