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刘裕的成名之战,莫过于两场战斗,其一为孙恩卢循之反,其二为桓玄征讨战斗。今天我们要讲的即是这两场战斗的始末。上一讲我主要是讲了孙恩的起家和王凝之的死,如果说桓玄之战是为了皇位,那么孙恩之乱那纯属是找死,因为他只是借用五斗米道外衣的农民起义,而且他所信仰的五斗米道和清朝的义和团运动信仰的迷信思想几乎是一个道理。
元兴元年402三月,义军登陆后攻临海,被太守辛景击败,伤亡惨重,孙恩遂投海自尽。义军余众数千人推孙恩妹夫卢循为首领。时占据江、荆二州的桓玄已攻进建康掌握了东晋军政大权,为安抚浙东,以卢循为永嘉太守。循虽受令,暗中仍继续扩展势力。五月,卢循自临海入东阳今浙江金华,被刘裕击败,奔往永嘉今温州。二年,义军又先后败于东阳、永嘉,大帅张士道战死。卢循遂率众由海道南撤,于三年十月,相继攻克番禺今广州、始兴今广东韶关西南,自称平南将军,摄广州事。此时,刘裕已平桓玄之乱,正忙于巩固既得权力,无力征讨,于义熙元年405四月任命卢循为广州刺史、卢循姐夫徐道覆为始兴相。循与道覆为积蓄力量,一面受朝廷官职,一面潜遣人至南康山即大庾岭,在始兴东400里伐木,于本郡贱价出售,藏船材于民,以便待机再起。
六年二月,卢循和徐道覆趁刘裕率兵北伐南燕而建康兵力空虚之际,在始兴会合,赎回船材,旬日制造成舰;尔后兵分两路北上。卢循率西路沿湘水连克桂阳、零陵诸郡,直指荆州州治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徐道覆率东路顺赣水而下,于三月,在豫章今南昌大败晋军,杀死镇南将军何无忌。继之与从巴陵今湖南岳阳东下的卢循合兵,于桑洛洲今江西九江东北长江中大败豫州刺史刘毅。卢循闻刘裕已返建康,欲退还寻阳今九江西南,攻取江陵,占据江、荆二州以对抗晋廷。徐道覆力主乘胜径进。卢循犹豫数日,勉强从其言,继续东进。时义军十余万,而建康兵力不过数千,不少朝臣欲奉晋安帝北渡长江避难。徐道覆主张乘势焚舟上岸,与刘裕死战,卢循迟疑不决。刘裕迅速调集兵力,周密布防。义军兵临建康近两月,屡遭挫败,兵疲粮乏,遂于七月初还寻阳。十月,徐道覆率军3万攻江陵不利,损失万余人,退回湓口今九江境。十二月,卢循、徐道覆率军数万,与刘裕军先后战于大雷今安徽望江、左里今江西都昌西北左蠡山下,皆败。卢循径还番禺,徐道覆退保始兴。七年二月,晋将孟怀玉攻破始兴,徐道覆战死。卢循率余部至番禺,但该城已为刘裕部将孙处由海道袭取,遂于四月退至交州今越南北宁省仙游东,与晋交州刺史杜慧度激战,遭火攻致败,投水自杀。至此,起义彻底失败。此次起义前后历时十一年半,沉重打击了东晋封建王朝,但由于作战指导上优柔寡断,几次错过有利战机,失去主动,终于导致全军覆没。
如果说孙恩和卢循的造反只能说是造反了,因为这种暴徒的行为确实不是人所能办到的是一场比较野蛮的叛乱,那么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可就是处在士族门阀阶层的对皇族的挑战了。
首先介绍一下桓玄。桓玄是桓温的庶子,也是最小的儿子。他自幼为桓温所喜爱,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桓温去世,遗命其弟桓冲统率其军队,并接替他任扬州刺史,以时年五岁的桓玄承袭其封爵南郡公。两年后,桓玄的服丧期满,桓冲亦离任扬州刺史,扬州文武官员与桓冲告别,桓冲摸著桓玄的头说:“这是你家的旧官属呀。”桓玄听后就掩面哭泣,众人都对这反应感到诧异
桓玄长大后,相貌奇伟,神态爽朗,博通艺术,亦善写文章,对自己的才能和门第颇为自负,总认为自己是英雄豪杰,然而由于其父桓温晚年有篡位的迹象,所以朝廷一直对他深怀戒心而不敢任用。直至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