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元二十一年九月庚申日396年11月6日,晋孝武帝驾崩,同年九月辛酉日396年11月7日,太子司马德宗继位,改年号为隆安,立妃王神爱王羲之的孙女为皇后。
安帝愚笨,不擅长说话,据《晋书?帝纪第十》记载连冬夏的区别都认不出来。因此安帝继位后东晋皇帝的权威大大下降,朝外许多将军实际上自立,不受君命,朝内的权力也落在了大臣手中。安帝初期朝廷政策主要由会稽王司马道子及其子元显主持。
398年,兖州刺史王恭和豫州刺史庾楷因对尚书左仆射王国宝等不满而领兵造反,安帝不得不杀王国宝来平息这场叛乱。次年,王恭、庾楷协同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等再次谋反,叛军一直攻到建康附近才被平定,王恭被杀。
屋漏偏逢连阴雨,如果说皇朝内部的矛盾可以化解,那么外部叛乱就不好收拾了。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就是“孙恩、卢循之反”,这次反叛之中,王羲之的子嗣之中有一个人因为比较奇怪的信仰而被杀害了。
东晋末年,朝政腐败,浙东地区赋役苛重。新安太守、五斗米道教主孙泰准备举兵,被摄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诱杀。孙泰侄孙恩逃往海岛,继续以五斗米道招引流亡,图谋复仇。隆安三年399年,晋廷征调浙东免奴为客者以充兵役,激起民众反抗。孙恩乘机于十月率百余人登陆,攻克上虞今属浙江。十一月,袭破会稽治山阴,今绍兴,俘杀内史王凝之。
王凝之是王羲之的第三个儿子,是王献之的哥哥,属于琅琊王氏的一员。他的妻子只要上过初中的的人都知道,“未若柳絮因风起”的作者,谢安的侄女谢道韫,两个人的结合里面带有着很浓重的政治婚姻色彩。
提起王凝之的奇怪信仰,我们有必要来看一下问题的详情:
海盗起家的匪首孙恩率众攻打会稽,书呆子气十足而又相信道教的王凝之居然不加设防,相信道祖必能庇佑一郡生灵,每天闭门默祷,第二天对诸将佐说:“我已请得道祖允诺,派遣天兵天将相助,城池可保无虞,贼兵一定会自取灭亡。”这样,由于毫无防备,贼兵长驱直入,王凝之及诸子都被贼兵杀害,谢道韫举措镇定,命令婢仆执刀仗剑,组成一支小小的突击队伍,乘乱突围出城,她横刀在手,乘肩舆而出,来到大街,贼兵如潮水般涌来,终于成为贼兵的俘虏,谢道韫抱着小外孙被送到孙恩的面前,孙恩看到这个刚刚三岁的小孩儿,以为是王氏子孙,即命令左右将他杀死。谢道韫厉声说:“事在王门,何关他族?此小儿是外孙刘涛,如必欲加诛,宁先杀我!”孙恩早听说谢道韫的才名,及见她义正辞严,毫不为眼前的态势而有畏惧之意,不免大为心折,于是改容相待,不但不杀她的小外孙,而且命属下为善加保护,送她安返故居。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
会稽、吴郡、吴兴、义兴、临海、永嘉、东阳、新安等八郡今江苏、浙江境民众纷起响应,旬日之间,义军发展至数十万。孙恩据会稽,自称征东将军。晋廷急遣卫将军谢琰、辅国将军刘牢之领兵前往镇压。孙恩接连战败,于十二月携男女20万口,退入海岛。
四年五月,孙恩从浃口今浙江宁波甬江口登陆,相继攻克余姚今属浙江、上虞,进而攻邢浦今绍兴东、会稽。谢琰败死。孙恩转攻临海,晋冠军将军桓不才、辅国将军孙无终、宁朔将军高雅之前往抵御。十一月,高雅之与孙恩战于余姚,雅之大败,退至山阴。刘牢之受命都督会稽等五郡,率众击孙恩。恩败退再人海岛。五年二月,孙恩出浃口,攻句章今宁波南鄞江南岸,不克;刘牢之击之,孙恩复还海岛。三月,孙恩北趋海盐今属浙江,与刘牢之部将刘裕激战,见城难以攻拔,便转攻沪渎今上海吴淞江,于五月克其城。乘胜由长江口西上,于六月抵丹徒今江苏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