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讲述完成苏峻之乱的主体部分之后,要看一看两个人的最终下场。虽然是震撼朝野的大决战,但是也给庾亮和王导的实力配比画了一个标准。因为这一战王导的实力有所衰落,庾亮上台了。
陶侃的压力缓解后不久,苏峻派韩晃和张健攻郭默守的大业垒,当时大业垒正缺水,人都被逼饮用粪水。面对如此困境,郭默畏惧而偷偷出走,只留兵守卫。在京口的郗鉴军听闻作为京口屏障的大业垒被攻打都很惊慌,郗鉴则力排退守广陵的意见。同时陶侃正打算营救大业垒,但长史殷羡认为陶侃的水军不孰悉步战,一旦营救失败就会令讨伐军陷于劣势,反建议陶侃直接攻击石头城,让韩晃等自动退还以援救石头城。陶侃听从并率水军向石头进攻,庾亮、温峤和赵胤亦领一万步兵由白石南上,向苏峻军挑战。苏峻领八千人抵抗,又派儿子苏硕和匡孝进逼赵胤并击败他。苏峻****后在醉意间见赵胤撤走,说:「孝能破贼,我更不如邪!」于是留下部众,自领数骑向北突围,但不成功。在回白木陂途中马匹停滞前,被陶侃部将彭世和李千等以矛投掷,于是坠马被杀。苏峻死后讨伐军军心大振,而苏峻军溃散,任让于是立苏逸为主,闭城自守。韩晃则取石头,管商和弘徽攻庱亭垒,但被击败,管商向庾亮投降。
温峤于苏峻死后设立行台,命全国二千石以下故吏到台。
329年(咸和四年)正月,陆晔和尚书左仆射陆玩游说匡术以苑城归附,匡术答应,附侃于是命毛宝和邓岳守城。而右卫将军刘超和侍中钟雅则与建康令管斾等密谋带晋成帝投奔西军,但计谋败露,苏逸于是派任让领兵入宫收捕刘超和钟雅。此时成帝抱著二人哭著说:「还我侍中、右卫!」但任让还是带走并杀害二人。
赵胤在另一方面派甘苗攻击在历阳的祖约,祖约于是乘夜带左右数百人北逃到后赵,而牵腾及后便开城门投降。
二月,讨伐军进攻石头城,建成长史滕含大败苏逸,苏硕则领数百骁勇渡过秦淮河与讨伐军作战,但被温峤所杀。韩晃等怕,打算投奔曲阿的张健,但因门狭而令人们不能冲出,更加变成人踏人,死者上万计。苏逸在战后领一万多人经延陵湖入吴兴,在溧阳被王允之击败被捕,后被杀。滕含部将曹据在攻破石头城后抱成帝上温峤的船,让群臣朝见。同时杀投靠苏峻的西阳王司马羕、彭城王司马雄等人,亦杀任让。
在曲阿的张健疑弘徽有貮心,将他杀死,自己亦带领水军到吴兴,并与王允之交战,被击破。张健随后与韩晃、马雄等向故鄣前进,郗鉴于是派参军李闳追击,两军在平陵山相遇,李闳击败并斩杀众人。苏峻之乱至此正式完结。
苏峻及其党众在攻陷建康后大肆破坏宫殿,至宫阙毁坏,乱事结束后以建平园为宫,且物价飞涨。于是引起迁都的争议,如温峤请求迁都豫章,三吴豪族则请迁会稽。最终由王导以「建康王者之宅」和「宜镇之以静,群情自安」决定不迁都,转而重建建康秩序和安定大乱过后的国家。庾亮因执意徵召苏峻而导致叛乱发生,在平定后引咎自愿出镇,而王导则留在朝中辅政。王、庾两大士族的矛盾因而增加,庾亮及后更曾打算起兵废掉王导,只因郗鉴反对而免却了一场士族斗争而生的****。
后世史书上记载司马衍这位皇帝的时候,比较常见的记载就是他“性格聪明软弱”,其实他是很聪明,但是他并不软弱,就拿他被苏峻囚禁举例说明吧。
司马衍自幼聪明伶俐,明于事理,说话很到位,一副小大人的样子。叛将苏峻囚禁并苛待司马衍时,司马衍既不畏惧,也不猥琐,而是泰然处之,埋头读书,表现出智者风度。司马衍6岁时,发生了苏峻之乱,当年五马渡江之一的南顿王司马宗被杀,他一点都不知道。等到苏峻之乱平息后,他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