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第一次去镇上摆摊做生意,谨慎的王氏依旧担心蒿子粑粑卖不出去多少,所以大家商量的最后结果是做两百个生的,待到镇上用炉子煎熟就好。
若这两百个按照家里人吃的那样厚度的话,实在是不适合出摊的,毕竟早点讲究的就是快和方便,董夏便按照前世老家城里的早点摊子做法,将蒿子粑粑做的薄薄的,成为一个薄饼形状,这样容易受热,熟得快,而且所用的米粉等原材自然更少,四个薄饼状的蒿子粑粑才抵得上家里第一次做的那个。董夏在心里自我安慰道,这也没办法的事儿,不是家里人不厚道,而是条件有限,时间有限,她不能让买蒿子粑粑的客人等上两刻钟吧。
王氏把昨晚董晓海坐在椅子上做好的小炭炉拿了出来,原本王氏是要自己动手做的,可是董晓海却怎么也想参与进来,最后被董夏劝了王氏才同意的。这小炭炉是董夏用树枝在地上比划讲给董晓海听的,她之前就发现家里有一些废弃的薄铁块,那是以前董晓海挑船的时候捡回来的,本来就是别人不要的东西,董晓海觉得好歹是铁,就舍不得扔了,自己带回家来了。没想到还真派上用场了,这个铁炉子花了两个时辰才做好,圆柱形状,中间留出通道是放炭火的,通道底层还用几根小铁条搭着,留出一层空的地方,方便炭灰落下来,落炭灰的底层开了通风口,不仅有利于通风,炭火烧的旺,还方便将堆积的炭灰掏出来,东西小巧易携带,平时若是懒了,拿个铁锅在上面炒菜都可以。
有了炉子,自然带了黑炭,又带了一小罐油捞锅用,更不忘带一口铁锅了,可惜家里没有平底锅,那个才是方便,不过这些都是赚了钱之后再考虑的问题,现在就将就一点吧。
王氏挑着竹筐一边放着铁炉子,火钳和炭火,另一个筐里放着蒿子粑粑,油和锅之类的用品,董夏则轻装上阵,啥也没带,跟在王氏后面往镇上赶,天仅仅是麻麻亮,不过古人向来早睡早起,到了镇上摆好摊,大概人也都起来了。
果不其然,当他们来到街上时,这条街有好些卖吃食的摊子已经摆好了,王氏和董夏初来乍到,怎么着也得靠后排,最后终于在一个比较偏的地方将东西摆了出来,只有一个炉子,先放炭进去,然后用特意带来的引火柴燃炭,终于点燃了铁炉子,摆上锅,王氏挖出一勺猪油,沿着锅边倒些下来,最后油融化了聚集到锅底,等锅里的油热了之后,从框子里拿出十个蒿子粑粑贴在锅边,盖上锅盖,这样小吃摊子总算开张了。
天色大亮,路上的行人也渐渐多了起来,她家摊子隔壁是一个中年汉子和妇人开的馄饨摊子,还有六张桌椅,相比起来,王氏的摊子就太寒酸了。董夏甜甜的和中年夫妻问个好,王氏也随后打了招呼,大家也算认识了。
董夏想着,这新鲜东西总要有个好叫又好记的名字,既然蒿子产自春天,又形似饼状,等一会有人问的时候,就说叫春饼好了,市井小吃,通俗易懂最好,她严重怀疑现代老家的蒿子粑粑没有如同肉夹馍,鸡蛋煎饼一样出名,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名字太难记。于是董夏把想法和王氏说了,王氏觉得也好,自然同意。
隔壁的混沌摊子已经陆陆续续上人了,大家都点上一碗三文钱的馄饨喝上了,董夏合计了一下,自己的饼就暂卖一文钱一个吧,看看市场反应再说。
而旁边的王氏已经有些急了,这自己的摊子根本就没人来问啊,这该怎么办,难道卖不出去再全挑回去?
“丫头,根本没人啊,咋办?”王氏看着街道的各个摊子着急地问道。
董夏想着,这销售的活儿自己也没有干过啊,不过在现代常逛超市商场,看到很多奇奇怪怪的促销手段,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不是,今儿个怕是要现场来一两个了吧。好吧,脸面啥的都不及填饱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