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晚上是董家这几个月以来吃的最好的一次,蒿子粑粑清香软磁,除了董夏,其他人都是第一次吃,更是觉得美味至极。这让有些怀念现代故乡的董夏内心很自豪,好歹也是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家乡特色啊,经过时间洗礼遗留下来的地道小吃,在这样一个相对落后的古代,自然还是能震住人的。
第二天一早,王氏便张罗着蒿子粑粑,昨晚天色已黑,赵大娘家很近,不过按村里的风俗,也是不能送吃食的,怕食物的香味引来不干净的东西,所以早上王氏就忙活了。
董夏发现王氏真的很心灵手巧,平时学什么新鲜东西都很快,尤其在吃食上,相对南方来说很陌生的馒头,饺子,包子,面汤等等面食都可以做得很好,早几年的时候村子里有一位大娘藏着捏着的裹粽子手艺,也是站在旁边瞧上一两眼就自己会了,而那位大娘教自家媳妇裹粽子怎么教都裹不好,后来村子里的人办喜事找会裹粽子的人的时候,几乎都来找王氏,因为王氏裹的粽子煮的时候不会散开,比那位大娘的还紧实。
江南是鱼米之乡,村子里的人成亲生娃等等喜事一般不怕麻烦想省钱的都是找村里人裹粽子当收礼后的回礼,有闲钱怕折腾的就会去街上订上几笼糖包子点上红心当回礼,这边面食少,包子偶尔买上一两个当零嘴还行,一次买很多就有些嫌贵了,当然有钱的人家也不会在乎贵不贵的了。
这些事都是听赵大娘说的,毕竟现在家里也没有什么面粉大米让王氏大显身手,不过从做蒿子粑粑上可以看出,赵大娘说的可不是恭维话,而是真的。毕竟后来王氏温的蒿子粑粑就比自己第一锅的要好吃一些。
十个蒿子粑粑放到小竹篮里,又热了十个自家人吃,然后拿出十个冷的放进背篓,吩咐董夏等一会儿送到山上去,顺便带上萧家的扁担,然后拿回自家的镰刀,还要割草呢!
董夏想了想,将热的蒿子粑粑拿了两个放进背篓,告诉王氏今天的牛草她会割回来,让王氏忙其他的事情。
王氏想着今天还要去街上抓药,董晓海的要快吃完了,早上割草是来不及了,白天还要上山去除草翻地,便答应了,叮嘱董夏上山的时候千万小心,割草不要去太偏远的林子里,避免有野兽出没。
董夏知道王氏是担心自己,自是一一点头答应。这后面的山上还好,毕竟海拔低,又有寺庙在,野兽啥的很少听说,真正有野兽出没的都是茫无人烟的深山老林,不过该小心的还是要小心,啥也没有命重要不是?
阿秋也想去跟着董夏去山上,被王氏一眼瞪了回去,她不放心董晓海一个人在家里,她虽然只是去赵大娘家送个吃食,几步路的事情,不过每一次都是能够坐在一块聊上至少一顿饭的时间,实在是两个人话太多了,一聊就控制不住时间。
董夏咬着手里的蒿子粑粑,一步一步往山上爬,大早上的,还有一些冷丝丝的,毕竟是早春嘛。后院山坡上的野草太浅了,主要是走路的人太多,踩平了,这草不好,送齐家牛吃也拿不出手,还是到昨天下午去的地方割上一筐吧,昨天王氏送去那么多,今天自己送的话可以少送点。
首先来到寺庙,依旧看到老师傅在正殿前面扫地,她看过关于金庸的电视剧《天龙八部》,对于低调的少林扫地僧那时候是相当敬佩的,现在看到老师傅,立刻联系到那位武林高手,和老师傅打过招呼后,本想着拿出蒿子粑粑送老师傅,但想起佛家弟子不食荤,只能默默抱歉的离开了。
“萧姨,这么早就起来啦!”董夏气喘吁吁地走过石头小道,终于爬到萧家门口,见到萧姨披散着一头如瀑布的青丝,披着青色的披风,站在几株不知名的花儿面前,面向山下,微笑着闭着眼睛。
萧氏转过头,缓缓睁开眼睛,清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