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布,名曰吉贝。”

  相对来说,当时内地的纺织产量不高,因此布匹的质量低劣,不能成为人们主要的衣着用品。而海南岛带生产的棉织物,品种繁多,织工精细,质量、彩均居全国之首,作为“贡品”都城临安今杭州带,南宋时定都于此的各类棉布就有20余种。黎族人民还能织出坚厚的兜罗棉、番布、吉贝等纺织品,染成各种彩的黎单、黎棉、鞍搭等,销往全国各地。

  黄道婆到了海南后与黎族人民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与交往,努力学习和掌握当地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黎族同胞的细心传授,黄道婆自己虚心刻苦的学习,使她了解并熟悉了各道棉和织布工序。在实践黄道婆还融合吸收了家乡织布技术的长处,逐渐成为有着精湛技术的纺织能手。

  在海南生活劳作的20多个春秋晃就过去了,年之后的黄道婆,思乡情最切。桑梓故园之思,桑榆晚景之感,叶落归根之情,使“有志复赤子”的黄道婆在元成宗元贞年间1295-1297年,带着黎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和祝福,身背踏车、椎弓等纺织工具,踏上了北归的路途。并决心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

  据陶宗仪《耕录》记载,“乌泥泾初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孤,置案间振掉成剂”,操作辛苦,效率极低。经黄道婆改革“乃教以做造捍之具,至于错纱配,综线絮花,各有其法”,大大提高了效率。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