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似道此人外强干,表面嚣张,内心非常惧怕蒙古人。他唯恐阴谋败露,于是极力打击陷害作战有功将领,批抗蒙将领被他冤死在狱。宋度宗赵祺继位后,贾似道更加专权,军政愈加腐败,民力益竭,将士离心,战备松弛。
贾似道又大肆提拔那些只会阿谀奉承的所谓心腹,用这些庸才来代替被害忠良的位置,从而完成了对南宋军政各界次致命的大换血。此时,趁蒙古内乱和贾似道营造的“太平气氛”,秉性难移的杭州君臣又过起了醉生梦死的生活,岂料大难即将来临,南宋之亡,始于贾似道。
忽必烈继汗位、平定内乱后,即着手整顿军队,督造战船,组训水军,进行灭宋准备。并制定了先取襄阳、樊城,实施间突破,浮汉入江,直趋临安的方略。公元1268年,蒙古以阿术为主将、刘整为副将率领蒙古军队和降蒙的南宋水师攻打襄阳、樊城,襄樊保卫战拉开序幕。襄樊的城池相对来说还是相当坚固的,至少在兵源和粮草的供应上是不成问题的。这与抗蒙名将孟珙的多年苦心经营是分不开的。所以襄阳成为了蒙古军进攻的重点,但是他们用尽各种办法,都法攻破城池。
此后,襄阳宋军与外围的宋军取得联系,双方约好共同夹击蒙古军。但在关键时刻南宋出了叛徒向蒙古兵投降,出卖了这条计划,致使襄阳宋军遭到蒙古军埋伏,损失惨重,再也力反攻,至此,襄阳保卫战对蒙古已是极为有利。随后,在公元1273年蒙古军水陆双重对襄樊进行夹攻,并配以威力较大的回回炮,攻破襄阳城。守将吕焕向蒙古军投降并献出了襄阳城。南宋的门户从此被彻底打开。
早在襄阳城破之前公元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就去掉汗称改称皇帝,并且改国号为大元。之后公元1274年忽必烈强令征兵10万,增加攻宋兵力,决定乘胜直捣南宋腹地。他命驻蜀元军进攻各要地,以阻宋军东援;命淮西行枢密院使合丹、刘整攻淮西,淮东都元帅博罗欢等攻淮东,牵制两淮宋军;以荆湖行省左丞相伯颜、平章政事阿术等率领主力,自襄阳顺汉水入长江,直趋临安。
忽必烈告诫伯颜勿妄杀,此时,忽必烈已经完全以个封建帝王的身份进行怀柔天下了。“得人心,治天下”的思想已经在他的心里根深蒂固。到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而南宋各地官僚将领只求自保,勤王之师甚少。最终,谢太后带领小皇帝宋恭宗投降,元军占领临安,南宋气数已尽。
虽然恭宗投降,都城临安被攻破,但南宋余部还直坚持抵抗。大将李庭芝坚守扬州;同时,陆秀夫、张世杰在福州拥立端宗为帝,著名爱国将领天祥则在江西带发展反元势力。他的部队像他所写的“人生自古谁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样,宁可战死,也不屈服。在这样豪情满志的精神激励下,天祥控制了不少城池。
李庭芝坚守扬州,虽遭元军重重围困,但仍坚持不降。在突围去与福州陆秀夫会师途,被元军打败于泰州。李庭芝和天祥样有着颗宁死不屈的赤胆忠心,最终惨遭元军杀害。而天祥此时在江西实力的壮大也引起了元朝的重视,于是,元军主力南下江西。天祥因寡不敌众,只得退守广东。后在广东潮阳被南宋叛将张弘范出卖,又是个被叛徒出卖的可耻行为。虽然元朝百般诱惑和威逼,天祥至死不降,代气节大夫天祥吟诵着他的《正气歌》以身殉国。
在福州的南宋小朝廷,后来不断南迁,途小皇帝端宗去世,陆秀夫又立其同父异母的兄弟为帝,并且率领南宋小朝廷直坚持在广东沿海抗元。公元1279年,元军与宋军在崖山展开了最后的决战。混战几天后,宋军不支,张世杰与陆秀夫决定撤退。
只是,宋军的船队被元军冲散,陆秀夫不愿被俘虏,眼含泪水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