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动唐山的日军部队?
简直是笑话,就在E集团军艰难突围的时候,四个日军二线师就在距离宁河十五公里的地方停了下来,吓得不敢越雷池半步。
真把日军赶上去,除了平增伤亡之外,只会制造更多的逃兵。
可以说,当时帕特里奇手里根本没有适合用来攻打宁河的部队。
只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帕特里奇手里没有适合用来救援E集团军的部队。
与前几次战役相比,E集团军突围的时候,战场范围更广,而且东北军主要集在两条防线上,在造甲城与宁河之间大约有四十公里的空白区,在这区域里,只有少数民兵与游击队,没有东北军的正规军。
这区域,正是接应E集团军的理想地点。
正是如此,十七日凌晨,帕特里奇给第零空突击师下达了道命令,即立即结束在北线战场上的作战行动,出动全部直升机,将E集团军的官兵接回来。当然,首先接走的肯定是美军,而且是伤员。
当时,空救援行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E集团军过早被击溃,大部分作战部队都以营为单位分散突围。虽然部分部队在突破了第三十九集团军的防线之后,再次会聚,但是每股部队的规模都不是很大,而且分散在整个战场上,所以组织空救援行动的难度很大,几乎占用了美日联军的全部指挥资源。
不管怎么说,把四万多美国大兵救出来才是最关键的事情。
发现大批美军直升机出现在战场上之后,罗耀武立即猜出了帕特里奇的意图,随即命令第三十九集团军放弃造甲城防线,协助第二十七集团军,全力追击溃逃的美军,尽量阻止美军乘直升机逃走。
这也是罗耀武在这场大规模反击战下达的最后道作战命令。
在两个主力集团军、四个新编集团军的全力追击下,美军的空救援行动进行得并不顺利,很多分散突围的美军在救援到达之前就向东北军投降了。只不过,当时也有不少美国大兵借此逃了出去,而且主要是急需救治的伤员
第十三章 量力而为
第十三章量力而为
不可否认,在E集团军溃散之后,罗耀武确实动过继续反击的念头。
当时,罗耀武至少向叶振邦提出了这个想法,即利用东北军掌握主动权的机会,调遣主力部队北上,围歼不知进退的C集团军。只不过,这仅仅是个想法而已,在与叶振邦分析了战场局势之后,罗耀武就不再想这个问题了。
以当时的情况,围歼C集团军不是办不到,而是难度太大、风险太大。
从当时的战场局面来说,如果要围歼C集团军,罗耀武至少得让第二十七集团军、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六十五集团军火速北上,协助第四十集团军作战。因为第四十集团军已经在天津北面的防线上消耗了几乎所有兵力,打到二月十七日的时候,该集团军还能作战的官兵只剩下了五千多人,而且个个带伤,协同作战的三个新编集团军的情况也很糟糕,剩下的战斗人员加起来还不足万人。
可以说,如果不是C集团军心继续进攻,而且第四十集团军得到了民兵与武装平民的全力支持,加上第十五集团军控制着补给线,恐怕在E集团军溃散之前,第四十集团军就将崩溃。
受此影响,在需要的时候,罗耀武还得让第十五集团军火速南下。
虽然对第十五集团军来说,南下不成问题。在指挥山区防御战的时候,黎卫东充分利用了熟悉地形环境的民兵与游击队,第十五集团军只起到了支撑作用,战斗损失并不大,官兵的精神状态也非常理想。但是其他几个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