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战来看,另外三十万主力部队是攻打京津地区的预备队。

  因为在此之前,美日联军已经轰炸了京津地区数个月,即便在第三次南京会战期间,美日联军的轰炸行动都没停止,只是规模缩小了些,所以到十月旬,在美国当局做出了强攻北京的战略决策之后,美日联军随时可以发起地面进攻。

  当然,还有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后勤保障。

  虽然在国空军恢复战斗力之后,美军不得不让舰队离开黄海北部海域,同时终止了渤海湾的海运作业,所有船只都改道前往东港与丹东港,使得后勤保障负担再次增大,但是随着日军再次增兵,加上日军的编制调整基本完成,后勤保障线有了足够的安全包管。几个月下来,美日联军已经在前线囤积了数百万吨作战物资,而且每天还能运送十多万吨物资,足以包管百万大军战斗数个月。

  这下,就只剩下了作战计划。

  毫疑问,帕特里奇手里有好几套作战计划,甚至早就准备好了在冬季攻打京津地区的作战方案。不管怎么说,在过去的几个月里,美日联军前线司令部没有闲着,有足够的时间拟定作战计划。

  可以说,到了十月旬,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而这个“东风”,就是美国当局下达的进攻命令。

  十月十五日当晚,在白宫与五角大楼发出进攻命令之后,美日联军就开始了进攻前的火力准备。

  因为之前耽搁了几个月,加上东北军经常变换防御部署,所以美日联军的前期火力准备长达二十四小时。

  如此猛烈的火力准备,预示着即将打响的是场规模空前的大决战

  第三十二章 央突破

  第三十二章央突破

  长达二十四小时的火力准备即有足够强大的震撼力,也给了东北军足够多的准备时间。

  帕特里奇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他知道,即便不给东北军做准备的时间,美日联军在发起进攻之后也会遭到顽强抵抗。不管怎么说,东北军在京津地区的防御部署绝对不是吹出来的,而且东北军早就严阵以待,绝没有半点松懈。

  对美日联军来说,持久而且强大的火力准备还有个好处,那就是在地面部队发起进攻之前,把东北军的炮兵赶出战场。要知道,在这二十四小时的火力准备,至少有半的力量用在了炮火压制上。再说了,东北军的炮兵绝不可能袖手旁观,只要参与战斗,就要与拥有优势力量的美日联军正面决战。

  当然,第天的战斗,并没有帕特里奇想像的那么顺利。

  面对美日联军的凶猛火力,不但东北军的炮兵积极应战,就连国空军也全面出动,与美日联军争夺制空权。

  在十六日天亮之前,国空军就出动了近三百架次的战斗机,与美日联军的空力量展开了殊死较量。

  当天上午,争夺制空权的战斗白热化状态。

  在短短四个小时内,国空军再次出动了将近四百架次的战斗机,在整个战场上空与美日联军的空力量交战十多次。十点左右,双方爆发了规模最大的场空战,国空军投入了百多架战斗机,美日联军则出动了近两百架战斗机,双方从承德直打到渤海湾,最终以各自损失数十架战斗机收场。

  到了下午,国空军仍然没有松懈,仍然出动了近三百架次的战斗机。

  面对国空军的顽强挑战,美日联军的空力量也不敢有丝毫松懈,不得不再增强制空力量,加大制空战斗机的出动架次。比如部署在沈阳的个F-22A队,就在十六日当天出动了四次,金蓝两队飞行员轮番上阵,做到人-->>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