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军样,日军也在积极备战。
日军的编制调整在九月底就全部完成了,总共组建了二十四个主力师团,另外还对三十个二线师团进行了整编,增强了主战力量。到十月期,日军侵华部队的总兵力超过了百二十万,其主力师团的规模达到四十万。
唯的变数,就是台军没有依照计划出兵北方战场。
虽然在第三次南京会战期间,台湾当局为了取得美国的全力支持,再承诺将在占领南京之后出兵北方战场,担负起捍卫后勤保障线的任务,但是到了十月初,特别是在《权利宣言》发表之后,台湾当局就以兵力不足、调动不力、南方战事频繁等等理由,拒绝出兵北方战场。
很明显,台湾当局已经意识到,《权利宣言》整在将整个国团结到起,而且该宣言直接指向以美日联军为首的侵略者,其又格外强调了日本的侵略行径,如果台湾当局在这个时候出兵北方战场,协助美日联军作战,肯定会成为全体国人的敌人,最终被大陆民众唾弃。
事实上,这个影响已经显现了出来。
权利宣言》发表之后,台占区内的抗战活动更加频繁,之前几乎被台军歼灭的敌后游击队死灰复燃,还有不少民众偷偷穿过军事封锁线,大陆控制区,其不少就是为了前往北京,参加北京捍卫战。
可以说,如果台湾当局仍然对北方战场上的战斗含糊其词的话,迟早会失去民心。
也正是如此,台湾当局才会如此积极的向北京当局伸出橄榄枝。只不过,台湾当局仍然显得不够诚意,至少没有对日军侵华做出重点说明。
真正感到尴尬的,还有联军总司令帕特里奇。
如果让帕特里奇选的话,他肯定会支持停火谈判。虽然在打下南京之后,美军能够将部署在南方战场上的主力部队抽调过来,而且能够将原先计划增补给南方战场的作战物资与武器装备用在北方战场上,还能集大部分空力量,可以说美日联军的优势更加明显,但是等到美军完成了兵力调动之后,北方已经冬天了,而且天气天比天寒冷,加上**队在京津地区的防御部署更加严密,就算美军更加强大、日军也脱胎换骨,帕特里奇也没有信心在严冬到来之前占领北京。
如果在冬季攻打北京,美日联军肯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第三次南京会战,美军阵亡将士四万多人。依照帕特里奇的估计,真要强攻北京,美军的伤亡数字只会更大,不可能更小。当时,甚至有人认为,美军将在北京付出十万名官兵的巨大代价。
果真如此的话,恐怕在打下北京之前,美军就全面崩溃了。
由此可见,帕特里奇肯定希望用谈判来解决问题。如果能够让北京当局放弃抵抗,就算不能占领北京,美国也能体面撤军。
只不过,从开始,帕特里奇就对谈判不抱多大希望。
要知道,在北京支持事务的是几个军人,而且最主要的三名将军都是他的老熟人了。
以帕特里奇对刘诚志、陈必时与罗耀武的了解,就算刘诚志较为软弱,只要陈必时与罗耀武还能发挥影响力,东北军就不会与美日联军进行任何性质的谈判,哪怕是战前谈判,双方只能用血与火来决出高下。
打,成了唯的选择。
从军事上讲,帕特里奇更愿意把攻打北京的作战行动延迟到二零五年的春天。
问题是,到底什么时候打,不由他决定。
美国的外交表态有个很明显的问题,那就是,只要北京当局没有做出回应,美国就将在外交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
外交失去转圜余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