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影响的,正是东南军与华军,特别是东南军。
因为在此之前,东南军就没有获得足够的主战装备,所以到了赤山会战之后,东南军的战斗力连华军都比不上。
虽然在赤山会战之后,因为罗耀武在北方战场上发动了大规模游击战,美日联军不大可能依照帕特里奇的计划,在七月初攻入北京,甚至难以在七月份发起进攻行动,所以在分配主战装备的时候,最高统帅部做出了调整,东南军获得了些主战装备,但是这情况在六月底出现了转变,特别是在七月初,随着美军扩大战略轰炸规模,重点轰炸了西南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使得西南地区与华地区的交通度断,大批主战装备滞留在重庆,法送往前线,使得东南军的战斗力大受影响。
针对这情况,陈必时只能通过扩大编制,征召更多的兵员来弥补战斗力上的欠缺。
可惜的是,仅仅征召兵员,显然解决不了问题。
战略反击开始的时候,陈必时手里的装甲力量屈指可数。在百四十个师,只有五个装甲师与七个摩步师,其他全部都是步兵师,而且绝大部分都是纯正的步兵师,拥有个装甲营的步兵师还不到二十个。百三十万地面部队,只拥有不到六百辆主战坦克、大约千辆步兵战车,以及千余门火炮与火箭炮。要知道,正常编制的话,两个主力集团军就应该配备这么多主战装备。
缺乏主战装备,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部队严重缺乏突击能力。
战斗打响后,这个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在最重要的南京战场上,陈必时在第天就投入了三十个师的兵力,而且集了该方向上几乎所有主战装备与大口径火炮,结果在第天的激烈战斗结束之后,东南军仅仅突击了五公里,而美台联军在该方向上的防御纵深高达百三十公里。
这种程度的突击行动,根本不可能对美台联军构成威胁。
事实上,第天的战斗,损失最大的就是东南军。
在攻击美台联军的时候,东南军不但损失了百多辆坦克与更多的装甲战车,还损失了上万名官兵,而美台联军受到的损失微乎其微。
相对而言,华军在芜湖与铜陵的表现就要好得多了。
除了华军拥有更多的主战装备之外,还与作战任务有关。不管怎么说,华军只是这场战略反击的辅助力量,五十万大军全部集在两个战场上,而且美台联军在芜湖与铜陵的防御部署并不坚固,兵力也不是很充足。更重要的是,当东南军在南京战场上发起猛攻的时候,美台联军首先得考虑稳住南京战线,因此用在芜湖与铜陵的支援力量非常少,就连空支援也法包管。
得益于此,华军在第天就取得了重大突破,围歼了三个台军步兵旅。
正是华军取得的重大战果,使得南方战场上的局势出现了微妙转变。
说得直接点,如果王虞珉能够拿下铜陵与芜湖,不但能够消除美台联军对长江游地区构成的巨大威胁,确保两湖的战略安全,还能与东南战区连成片,使美台联军法从上游方向对南京构成威胁。
这样来,就算陈必时在南京方向上的反击行动没有收获,东南军也能退守南京,不必担心遭到美台联军围攻。
事实上,这也正是华军在芜湖与铜陵大举用兵的主要目的。
对帕特里奇来说,情况就没有这么乐观了。
在安庆失败之后,铜陵与芜湖成为美台联军在大陆腹地的主要据点,也是美台联军在扫荡长江下游地区之后,继续向长江游地区进军的出发点。即便美国当局在进军国腹地的问题上心存犹豫,并不打算替台湾打天下,迟早会将南方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