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夜幕降临,发生在山区内的战斗才宣告结束

  第百七十章 此消彼涨

  四月十四日的战斗,几乎将帕特里奇逼上绝境。

  虽然在这天的战斗,美军的伤亡并不大,因为护送辎重车队的全是日军,即便美军的几十处据点也遭到了攻击,**队却没有能力突破美军的防线,但是在战斗损失的作战物资,特别是运送物资的车辆,对美日联军在承德的作战行动造成了重大影响,甚至让前线指挥官不得不再要求暂时停止进攻。

  相对而言,运输设备的重大损失,对美日联军的影响最为重大。

  虽然在战争初期,美军就采购了数万台重型卡车,但是打到国本土之后,美军就发现这些依照美军在伊拉克与阿富汗作战的标准设计的卡车法适应国的道路环境。不是说这些卡车不好,而是国的道路过于糟糕。

  原因很简单,国的道路基础设施的标准本来就很低。

  战争期间,国当局又力维持高昂的维护费用。更重要的是,**队在撤退的时候还毁坏了路面。如此来,那些适合在沙漠与戈壁使用的车辆,在国狭窄、泥泞、且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自然没有用武之地。

  正是如此,在东北战场上,美日联军不得不把数十万部队放在后方。

  这些部队不但负责守卫交通线,还要随时修复受损的路面。

  别的不说,仅在二零三年下半年,送到东北战场的物资,就有将近三分之用来修复与维护道路。

  问题是,罗耀武在东北地区组织了上百支游击队,而这些游击队在法对付美日联军的时候,往往以破坏道路的方式来打击敌人。

  受此影响,五角大楼在二零三年期就拨款百多亿美元,从通用、福特与克莱斯勒公司采购了数万台专门针对国的道路开发的运输车辆。这些车辆都有个特点,那就是高底盘与大轮胎,有的还采用了央气压调控系统,以增强车辆的通过能力。到二零四年的时候,这些车辆已经成为了东北地区美日联军的主要运输设备。

  在十四日的战斗,就有大约三千台运输车被击毁。

  虽然当时在东北战场上,总共有大约四万台运输车,但是集部署在赤峰的只有不到五千辆。也就是说,要想恢复运输能力,只能从其他地区调派车辆。车辆不是飞机,而且调派的时候还得顾虑附近的游击队。

  即便乐观估计,也要三到五天才能恢复地面运输能力。

  问题是,前线部队携带的作战物资,最多只能消耗二十四小时。

  正是如此,美军的前线指挥官才会请求暂时停止进攻,让部队就地防御,从而降低物资的消耗速度。

  只不过,帕特里奇并不打算就此罢休。

  当天晚上,在地面战斗结束之后,帕特里奇就做出决定,抽调各部队的直升机,以空运的方式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

  因为当时北面战场上的美军拥有大约千架通用直升机,日军还有大约三百架,而直升机的运输效率是车辆的两倍,所以基本上能够为进攻部队提供充足的作战物资,包管进攻行动顺利进行。

  问题是,这样来,美军在山区内的扫荡行动就将受到影响。

  要知道,美军对付埋伏在公路线附近的游击队,主要就依靠低空突击,通过占领制高点来遏制游击队。在直升机被派去运送作战物资之后,美军的机动能力大打折扣,更不可能在陌生的小路上与游击队作战。

  事实上,帕特里奇的这决定并没改变美日联军的尴尬处境。

  在喀喇沁旗战役,美军就主要依靠空运,当时-->>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