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来,到开春的时候,美军就能直接进军北京。

  到时候,连守住山海关都将变得毫意义。

  可惜的是,帕特里奇并没看清楚这点。

  几次不成规模的试探性进攻之后,帕特里奇最终做出了等到开春后再发起进攻的决定。

  当然,这不是个简单的决定,因为只有次机会,再转圜余地,所以帕特里奇不能有任何闪失。

  在进攻之前,美日联军的准备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日军的问题不归帕特里奇管,而且他也管不了。当时,日军的主要准备工作就是完成改编,增强主力师团的战斗力,用源源不断送达前线的主战装备武装各主力师团,并且在主要补给线沿途构筑防御设施。

  为了保护交通补给线,日军在从丹东到沈阳、大连到沈阳、沈阳到葫芦岛市、沈阳到通辽与通辽到赤峰的几条主要交通线上,每隔五十公里就设置了座营地,每个营地至少部署个步兵营与个重炮连,每隔两个营地还设置了个可以支持个航空营的航空站,用步兵、炮兵与陆军航空兵守卫补给线。这样来,在这些补给线上的任何处地点,只要运输车队遭到袭击,日军就能在三分钟内提供炮火支援,在十五分钟之内提供空支援,在半个小时之内提供地面支援。

  虽然这法杜绝游击队的袭击行动,但是能够最大限度的确保运输车队的安全。

  必需承认,这是种较为有效的防御战术。问题是,该战术需要耗费大量兵力,仅仅守卫这些主要交通线就需要大约二十个师团的日军。如果算上守卫城市、军营、仓库等等重要设施的话,仅仅部署在后方的日军就多达四十个师团,总兵力超过六十万,相当于日军侵华部队的六成。

  只不过,守卫后勤补给线本来就是日军的主要任务。

  与日军相比,美军的准备工作主要集在兵力调动上。

  打到这个时候,美军在东北战场上的作战部队已经超过二十个师,只不过仍然只有四个主力师,其余的全是国民警卫队师,总兵力大约二十五万。

  毫疑问,这点兵力不足以让美军打下北京

  第百六十二章 大举增兵

  客观的讲,在仅仅动用四个主力师的情况下,就打下了整个东北地区,美军在东北战场上的表现并不差,远远超过了东南战场。

  当然,这也证明,协助美军作战的日军要比台军出得多。

  问题是,美军在东北战场上取得的重大胜利,全都建立在友军惨重伤亡的代价之上。如果从联军的角度出发,东北战场上的情况就没有这么乐观了。

  彰武会战之后,就有日本议员提出,美国在东北战场上“不给力”是导致日军惨重伤亡的主要原因。虽然连日本当局都不认同这观点,但是实事求是的讲,这位胆大包天的日本议员说得并不假。

  如果美军能够多投入几个主力师,东北战场上的情况肯定会更加乐观。

  别的不说,就连帕特里奇也直认为,应该向东北战场增派主力部队,而不仅仅是增派国民警卫队。

  阜新会战打响前,帕特里奇就提出了这要求。

  可惜的是,美国当局直不同意向东北战场增派主力部队,因为在美日联军打到朝阳之前,美国当局都将东南当成主战场,以攻占南京为主要目的。要知道,在阜新会战之前,美军已经到达南京郊县,到南京主城区不到百公里。在美国的政治家眼里,只要美台联军再努把力,就能打下南京。

  谁知道,几个月下来,美台联军在南京方向上的进攻毫进展。

  直到突出部战-->>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