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了,严冬还没有过去,进攻行动还会受到自然因素影响。

  可以说,要稳求胜的话,还是得等到开春之后。

  问题是,这个时候,帕特里奇最不能做的就是等待。如果采用第二种作战方案,美日联军将没有回旋余地。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次性从关外打到北京,并且占领北京,美日联军就很有可能输掉这场战争,至少会在北京停下前进的脚步。

  对于美日联军来说,停止进攻就等于战败。

  原因很简单,国能打消耗战,而美国却不能打消耗战。只要进攻停止,国就能利用广袤的国土与庞大匹的人力资源拖垮敌人。打到这步,美国将别选择,只能在局势失去控制之前撤出战场。没有美国的支持,日本再厉害,也不可能像上个世纪前期那样,占领大半个国。

  事实上,只要日本当局稍微理智点,就会抢在美国之前撤军。

  很明显,帕特里奇的处境非常尴尬。

  受此影响,三月初,在积极进行进攻准备的时候,美军对喀喇沁旗发动了几次试探性的战术进攻,结果都没有取得进展。

  只不过,美军的这几次战术进攻,也着实让罗耀武紧张了阵子。

  帕特里奇并不知道,当时罗耀武并没在山区内部署主力部队,仅仅只有四个新编集团军负责北面防线。原因也很简单,罗耀武手下的六个主力集团军全部在后方休整,等待迟迟没有送到位的主战装备。

  更重要的是,当时罗耀武还有个更大的麻烦,即争取第三十集团军的指挥权。

  复职的时候,罗耀武就提出,只要东北失守,东北军退守关内,他就得以北方战区总司令的身份指挥北京军区的主力部队。

  当时,北京军区只剩下两个主力集团军,是第三十集团军,二是第二十七集团军。

  事实上,因为第二十七集团军之前参加了台海战役,撤下来的时候,就留在了福建,所以北京军区的第二十七集团军实际上是支新编集团军,只是沿用了这个番号,而真正的第二十七集团军仍然在福建,番号改为了第七十七集团军。

  受此影响,在十月初,第二十七集团军就编入了东北军的战斗序列,由罗耀武指挥。

  问题是,论战斗力,新编的第二十七集团军甚至比不上第四十集团军。不是说罗耀武看不起这支部队,而是该集团军没有实战经验,且官兵的素质非常糟糕,甚至比东北军的二十多个新编集团军还要差。

  如果不是该集团军拥有全部主战准备,恐怕连新编集团军都比不上。

  罗耀武想要得到的,还是第三十集团军。

  虽然第三十集团军也没有实战经验,自台海战争爆发以来,直驻扎在北京,是北京的头号卫戍部队,但是该集团军不但建制完备,装备先进,而且官兵素质过硬,其服役两年以上的老兵占了成。

  可以说,这样的部队,只要拉上战场溜几圈,能有半数以上的官兵活下来,就将成为不亚于第三十九集团军的铁血王牌。

  事实上,在战争爆发之前,第三十集团军的地位直在第三十九集团军之上。

  论名气,第三十集团军才是**队的头号王牌部队,别号“万岁军”。

  正是如此,在是否将第三十集团军交给罗耀武指挥的问题上,央也很犹豫。毕竟除了第三十集团军之外,北京就没有支像样的卫戍部队了。

  当然,高层考虑的问题绝对不会这么简单。

  随着突出部战役结束,东北军集体退守关内。当时就有人提出,不应该让东北军全体退守关内,甚至有人认为-->>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