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土防卫的角度出发,日军的这编制体系没有任何问题。
可是到了国战场上,在广阔的战场上作战,特别是在必需自行保护后勤补给线的情况下,过于简小的编制使得日军的作战效率大打折扣,甚至影响到了部队的作战行动。在绝大部分时候,个日军师团最多只能执行相当于个美军师三分之的作战任务,而其编制规模却相当于美军师的半。
比如在彰武会战,攻打康平的日军就因为师团编制规模较小,各师团之间的防御间隙太多,让**队获得了穿插分割的机会,最终导致日军惨败。如果日军师团的编制规模与美军相当,每个师团的防御范围扩大倍以上,**队的穿插机会就小得多,彰武会战的结果就将改写。
在接下来的阜锦会战,日军师团编制规模过小的问题照样原形毕露。受此影响,在这场几乎决定了东北战略局面的战斗,日军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如果日军能够表现得在好点,恐怕以白石水库为心的突出部就不会存在了。
事实上,日军也发现了这些问题。
阜锦会战结束之后,日军就着说调整部队编制。因为战争还在进行,加上大批作战部队分散部署在后方守卫补给线与军事要地,所以日军只对编制体系做了有限调整,即为每个主力师团增强个二线师团,合并两个师团的指挥机构。
显然,这种法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长崎遭到战略打击,日本当局决定全面参战之后,日军才扩大了改编范围,主要就是完成基层部队的整编工作,将二线师团的作战部队编入主力师团,以加强的方式,增强主力师团的作战能力。
事实上,这就是在向美军的编制体系看齐。
让日本当局这么做的原因还有个,即日军开始全面接受各类美制主战武器装备。
虽然日本拥有非常发达的军事工业,能够生产包括主战坦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与火箭炮在内的各种先进武器,而且日本在04式主战坦克基础上改进而来的04B型主战坦克的性能不比美军的差,其他武器也与美军相当,但是日本的军事工业生产能力仍然远远比不上美国,加上囤积的战略资源非常有限,所以日本仍然得依靠美国的军事工业,从美国获取足够的主战装备。
依照美国的承诺,美国当局不但为日本提供了各种先进武器装备的生产权,还将协助日本生产主战装备。
既然用了美军的装备,也就只能用美军的编制才能发挥出这些装备的战斗力。
可以说,日本在模仿与学习美国的时候,确实做得很彻底。
对帕特里奇来说,这显然是天大的好事。
因为编制指挥体系上的差别,使得美日联军在协同作战的时候直存在问题。很多时候帕特里奇不得不让美军单独行动,从而使日军存在的意义大打折扣。随着两军在编制与指挥体系上逐渐趋同,美日联军协同作战,特别是在大规模会战的合作能力大大提升,也就解放了美军,让日军能够承担更多的作战任务。
更重要的是,因为日军还不是很熟悉新的编制与指挥体系,所以在指挥作战的时候必需倚重美军。
也就是说,美军掌握了美日联军的指挥权。
这不仅仅体现在战役与战略层面,也体现在了战术层面上。
九月二十七日,美日联军在锦州东边的凌海市发起了次代号为“嘹亮号角”的扫荡行动,重点打击盘踞在该市的几支游击队,以确保从沈阳到锦州的交通线。在这场行动,美日联军协同作战,由美军指挥作战行动,结果冲锋陷阵的全是日军,几乎所有艰巨任务都由日军承担,美军主要负责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