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出牟县故城西南阜下,俗谓之胡卢堆。《淮南子》曰:汶出弗其。高诱曰:山名也,或斯阜矣。牟县故城在东北,古牟国也。春秋时,牟人朝鲁。故应劭曰:鲁附庸也。俗谓是水为牟汶也。又西南迳奉高县故城南。西南流注于汶。汶水又南,右合北汶水。水出分水溪,源与中川分水,东南流迳泰山,东合天门下溪水。

水出泰山天门下谷东流。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水上往往有石核存焉,盖古设舍所跨处也。马第伯书云:光武封泰山,第伯从登,山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窱,仰视严石,松树郁郁苍苍,如在云中,俯视溪谷,碌碌不见丈尺。直上七里,至天门,仰视天门,如从穴中视天矣。应劭《汉官仪》云:泰山东南山顶,名曰日观。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许,故以名焉。其水自溪而东,濬波注壑,东南流迳龟阴之田。

龟山在博县北一十五里。昔夫子伤政道之陵迟,望山而怀操,故《琴操》有《龟山操》焉。山北即龟阴之田也。《春秋·定公十年》,齐人来归龟阴之田是也。

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南流历中下两庙间。《从征记》曰:泰山有下中上三庙,墙阙严整,届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馀围,盖汉武所植也。赤眉尝斫一树,见血而止,今斧创犹存。门阁三重,楼榭四所,三层坛一所,高丈馀,广八尺。

树前有大井,极香冷,异于凡水,不知何代所掘?不常浚渫,而水旱不减。库中有汉时故乐器及神车木偶,皆靡密巧丽。又有石虎。建武十三年,永贵侯张余上金马一匹,高二尺馀,形制甚精。中庙去下庙五里,屋宇又崇丽于下庙,庙东西夹涧。上庙在山顶,即封禅处也。其水又屈而东流,入于汶水。又东南流迳明堂下。汉武帝元封元年,封泰山,降坐明堂于山之东北阯。武帝以古处险狭而不显也,欲治明堂于奉高傍,而未晓其制。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之,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于汶上,如带图也。

古引水为辟雝处,基渎存焉,世谓此水为石汶。《山海经》曰:环水出泰山东流注于汶,即此水也。环水又左入于汶水。汶水又西南流,迳徂徕山西。山多松柏,《诗》所谓徂徕之松也。《广雅》曰:道梓松也。《抱朴子》称《玉策记》曰:千岁之松,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犬,或如人,皆寿万岁。又称天陵偃有盖之松也,所谓楼松也。《鲁连子》曰:松枞高十仞而无枝,非忧王室之无柱也。

《尔雅》曰:松叶柏身曰枞。《邹山记》曰:徂徕山在梁甫、奉高、博三县界,犹有美松,亦曰尤徕之山也。赤眉渠帅樊崇所保也。故崇自号尤徕三老矣。山东有巢父庙,山高十里。山下有陂水,方百许步,三道流注:一水东北沿溪而下,屈迳县南,西北流入于汶。一水北流,历涧西流入于汶。一水南流迳阳关亭南,《春秋·襄公十七年》,逆臧纥自阳关者也。又西流入于汶水也。

过博县西北。

汶水南迳博县故城东,《春秋·哀公十一年》,会吴伐齐取博者也。灌婴破田横于城下。屈从其城南西流,不在西北也。汶水又西南迳龙乡故城南。《春秋·成公二年》,齐侯围龙,龙囚顷公嬖人卢蒲就魁,杀而膊诸城上,齐侯亲鼓取龙者也。汉高帝八年,封谒者陈署为侯国。汶水又西南迳亭亭山东,黄帝所禅也,山有神庙。水上有石门,旧分水下溉处也。汶水又西南迳阳关故城西,本钜平县之阳关亭矣。阳虎据之以叛,伐之,虎焚莱门而奔齐者也。汶水又南,左会淄水,水出泰山梁父县东,西南流迳菟裘城北。《春秋·隐公十一年》营之。公谓羽父曰:吾将归老焉。故《郡国志》曰:梁父有-->>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合租夫妻交换生活 绝品好色小姨 美女换偶第一部 公公与儿媳小说 风骚丈母娘 美女换偶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