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大金和西夏的使节也要求参加,皇太子赵惇直接告诉他们,由于几十年的战争所遗留的创伤尚未抚平,此次争辩势必会涉及金宋两国、西夏和大宋之间的关系,陈亮又是代表着坚决抗金的派,只怕到时火药味儿会很浓。

  听了皇太子的话,金、夏使节只得放弃前去旁听辩论的要求。实际上他们心也有数,大宋朝野要求收复失地的呼声直未断,而大金彻底灭亡宋朝的叫嚣也从未真正停止过,完全靠双方实力的危险平衡才保住的和平局面,到底能持续多久,只怕谁也不敢下定论。

  此次辩论也正是因为涉及了比较敏感的金宋关系,故而没有公开进行,到底辩论的结果如何,外界也不知晓。

  只是,自从此次辩论之后,朱熹放下了自己直以来反对变革和北伐的意见,不再在讲学提及关于金宋关系的任何见解;陈亮在这之后也没有再如过去样的狂放,而是应皇太子之诏,成为了参与组建枢密院参谋机构的辛弃疾副手,开始正式参与朝政。

  朝廷并未对此次学术论战给出个明确的结论,只是明令:今后省试和殿试依据传统的儒家经典,不再固定个或几个学派的学说,参加考试的学子们可以尽管发挥,只要你能言之成据即可。

  对于原来高宗赵构时期“树理学、打压其他学派”的做法,皇太子赵惇很是不以为然,因为他觉得学术之争靠的就是辩论,道理越辩越明,用权力去压服或是认定,根本没什么意义。

  只要是在正常的学术讨论范围内,大家尽管畅所欲言、百家争鸣,学说应该是可以兼容并蓄、共同发展的。对于各派之间的互相攻击,朝廷反而应该进行制止。

  皇太子为原来被奸相蔡京等人列为“罪臣”的北宋名家苏轼的集作序,并赞扬其为人、学风,随后奏请天子赵昚,追谥苏轼“忠”、其弟苏辙“定”,追赠苏轼为太师,支持他所创立的苏氏蜀学重新兴起。

  此次辩论对大宋朝廷是个收拢人才的好机会,原本些为了各种各样原因不愿意出仕的有才之人,此时大都来到了京师临安。

  皇太子正式下旨召愿意留在朝任职的贤才从政,大批在民间素有名望,却因为科举等原因法入仕的贤才朝廷。虽然他们暂时担任的都是些闲职或低级的职务,却为后面官制的变革准备了可供选择的人才。

  第七节

  论战之后,公开反对恢复原和进行变革的声音从此消失。就算有人对变革不满,大家也是就事论事,不再仅仅是以祖宗规据或是传统来进行反对,至少在反对的时候言之有物。

  本来在朝野弥漫着的死抠儒家经典,蔑视实务、农商的空气渐渐散去,空谈性理的所谓“清谈君子”没有了市场。

  借着临安杂术讲座火爆的盛况,皇太子随即宣布:在京师临安设立国家级别的临安公学,该学校专门负责教授“杂术”。般学子只要能通过临安公学的入学考试,就可以学校学习,在学习期间待遇和太学、国子监、临安武校学员待遇相同。朝廷及各地官府与杂术相关的官吏在升职之时,都要到临安公学接受培训。

  临安公学从此成为了大宋科学技术的集之地,数从它这里毕业的学子把各种各样的知识传播开来。之后,在它基础上设立的临安公学院成为了大宋先进技术的研究核心,尤其是军事技术。

  金和西夏、西方吐蕃各部都想得到临安公学院的研究成果,环绕着临安公学院也成为各国探子们斗智斗勇的舞台。

  随后年左右的时间里,军队的军制改革进行的较为顺利,央的整个军事体制改革也提上了日程,这是大家争议较大的块。

  自高宗收取兵权以来,军队由朝廷掌握,又基本-->>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合租夫妻交换生活 绝品好色小姨 美女换偶第一部 公公与儿媳小说 风骚丈母娘 美女换偶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