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一些不合理的行为,我也很少正面“拒绝”点破,而“代”之以启发的方式,给予徒众一些成长的空间。像有些刚入道的弟子一时俗情未泯,经常要求下山,我告诉他们:“可以下山,但要先学好五堂功课。”结果他们在道业上熏习日久,自然就不再喜欢馈闹的都会。有些刚出家的弟子一心想到国外去学习,但条件又不具足,我和他们说:“必须先学会当地语言,才能请调国外。”这些人当中,有些知难而退,安守现有的岗位;有些则自知不足,从此更加努力。
做事遇到瓶颈在所难免,当这些单位求助于我的时候,我明知其中做法有误,但自忖申斥“拒绝”只会让他们畏事怕难,逃避责任,因此“代”之以讨论、交流的方式,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大家都能从做事当中学习如何克服困境。
有许多人说:“师父!您何必如此客气,直接说明‘拒绝’就好了。”当然,“拒绝”只要一句话,非常简便,但是它具有很大的杀伤力,我宁愿自己麻烦一点,找寻“代替”的方式,让对方能够接受,让对方能够成长。我每到一地,均十分留意当地的事物,数十年来,我发觉教育出问题的地方,往往在于父母师长习惯以“拒绝”的态度来对待下一代;而人际关系出了问题的人,大都在于他们经常用“拒绝”的方式来否定别人。在此奉劝诸位:要给人信心,要给人欢喜,要给人希望,要给人方便,所以即使不得已要拒绝的时候,也不要轻易地“拒绝”,而要“有代替地拒绝”;不要立刻就“拒绝”,而要能婉转地“拒绝”。不要无情地“拒绝”,而要有帮助地“拒绝”;不要傲慢地“拒绝”,而要有出路地“拒绝”。
拒绝要让对方感到欢喜,拒绝对方要有艺术。
一九九八年二月最新网址: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