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来只在梦 74 十三,北巡(五)(2/3)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

尽管如此,仍是有股阴影笼罩在心头挥之不去。所有的担忧与惶恐我都不想让拓跋宏知道,在他面前我一直努力的维持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可他是那么的敏感,我该怎么办?

秋高气爽,凉风习习。今日拓跋宏亲自在广德殿东北方向的阅武台讲武备战,其形式跟阅兵差不多,场面威武庄严。此次讲武备战是他北巡的重要目的,是为了接下来将有的南北大战鼓舞士气来的。

顶着不太烈的日头听着拓跋宏洪亮的声音,他真是位天生的演说者,传统的演说词从他的口中出来变得一点也不枯燥。士兵们一个个听得认真投入,也包括我们这些随行的臣属。演讲完毕拓跋宏吩咐在阅武台东立碑纪念,又命中书郎高聪来撰写碑文。

离开武川之前,拓跋宏特地跑去看了他父皇在此地的北征颂碑,那碑是献文帝于皇兴四年兵分两道,在柔然腹心地带女水之滨大破柔然后班师回朝途经武川时留下的。

拓跋宏与他父亲真正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但对他父亲的感情却是格外深厚的。他父亲禅位于他那年他才五岁,据说他被父亲抱到皇位上的时候泣不成声,小小年纪的人儿居然说出因他取代的是父亲的皇位,所以内心感到非常的悲痛的感人话语。

关于这个传言梅香讲时我只是当笑话听的,后来自然没有去求证。以他的聪慧早熟与善良的品性,能说出这样的话其实也不奇怪。

离开武川之后到了抚冥镇,然后便是最后一站柔玄镇。在外面的时日过起来总是特别的快,眼看着回程的日期又将临近。

秋意渐浓,早晚明显的感觉到凉意。对他们北地人来说这样的天气才是最适意的,他们特别怕热,是真的很怕,所以魏国的皇帝巡幸六镇大多在夏季,既是安抚北方边境,也是避暑。

路边的草色逐渐开始发黄,车轱辘压过凹凸不平的路面时而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拓跋宏不允许御驾经过的地方的官员大肆结集民力去修路造桥,只是让他们简单的修整车驾能够通过便行。他这样做是爱惜民力,可在我看来对发展却是不利的。

我是从小听着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长大的,而且也亲眼见识到交通便利与否跟经济发展的快慢的联系。当然这些我也只是在心里想想,我不得不承认我依旧是这个时代的局外人。

回程的途中我多次看到郦道元在中间休息的时候拿出随身携带的纸笔认真的记录着什么,这一日趁着在场的闲杂人等不多,终于忍不住凑上去问:“一直都见郦大人不停的在之上写写画画,都记下些什么啊?”

“哦,只是粗略的记下一些沿途的见闻。”郦道元诧异的抬起头,不太情愿的回答。他见到拓跋宏踱步走向这边,急忙放下手中的纸笔站起身来。

拓跋宏看了我一眼,转向郦道元问道:“朕一早听闻道元喜爱游历,对各地的水流地势、气候风俗均兴趣浓厚。这一趟随朕出巡可有收获?”

“回禀陛下,小臣采集记录下一些,还有待将来慢慢整理。”郦道元毕恭毕敬的回答,显得有些拘谨。

“道元不必拘礼,朕不过随意问问。”拓跋宏在他的面前坐下,又分别给我们赐座。“朕还听李博士提起道元有志将各地水流的分布变迁,以及各地景观风俗搜集之后加以整理然后著一部书。”

“小臣一直有志于此,但还在准备之中。且小臣目前的见识有限,仍有些担忧不能将这件事做好。”郦道元坦然道,平淡的面容因梦想而熠熠发光。

“道元的这个想法极好,朕也觉得过往的地形志不够翔实,读起来太过乏味。若道元能按照自己所想,必定能著成一部包罗万象的书,让人读之不愿释卷。”拓跋宏笑着鼓励,紧接着问道:“若遇问题尽管对朕提出来,朕尽力替你-->>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