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来只在梦 72 十三,北巡(三)(1/3)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五月底,锦秋顺利产下一子,任城王府内一同忧心已久的人们终于露出轻松笑容。最开心的当属拓跋澄,尽管他早已不是第一次做父亲。见惯了他严肃的面孔,忽然回复到少年时的纯真,还真让我难以适应。

初生的小婴儿脸皱巴巴的,身体也很软,哭闹不停起来更是吓人。锦秋在羽弗灵与素黎香两人合力帮助之下,常常还是被烦的焦头烂额。但她又坚决不肯请人带小孩,一定要自己亲手抚养,那模样真的很有趣。

我帮不上她什么忙,只能知趣的不去打扰她的忙乱。

七月初拓跋宏任命宋王刘昶为“使持节”、都督吴越楚诸军事、大将军,镇守彭城,同时任命王肃为刘王府的长史协助刘昶的工作。

刘昶是南方被齐国取代掉的宋国文帝刘义隆之子,他归附魏国后一直都受到很高的礼遇,后来又被招为驸马。魏国开始之所以对他这么好,主要是因为南北分开对立已久,差异大得近乎两个不同的世界,只是单纯的靠部分的军事的胜利根本解决不了分裂的局面。

魏国曾有心利用他对南方的熟悉以及对齐国的仇恨来达到对江淮地区的真正统治,从而慢慢的吞食南方的政权,可惜那时的几场战事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但据说刘昶这个人性情偏狭急躁,平时对待手下特别严苛凶暴。拓跋宏此次派他去彭城主要是希望他能集结一些旧部老友,为将来的南伐做准备。

虽然当日在洛阳拓跋宏曾说选择南迁便不南伐,可从如今这情形看来他还是很想南伐的。从邺城看他与王肃就齐国的问题讨论的分外激烈时我就有这种预感,没想到他这么快就开始付诸于行动。

如今看来距离真正南伐的日子不会太远了,他此次去北方巡幸军事重镇,应该既是为了安抚也是为了备战吧!

六镇是魏国先祖太武帝讨伐柔然胜利之后,为了巩固战果防止柔然卷土重来而建立的。它对外可以御敌,对内牵制归附魏国的高车部族,山胡部族,同时也保卫着京都的安全。

七月二十,拓跋宏的车驾自平城出发一路向北朝着阴山方向行去,对于阴山这个名字我可是早有耳闻,一直很想看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当然更向往的是乔峰的那个塞外放马牧羊的美好愿望,那些没能实现的愿望总是格外的让人牵肠挂肚。

最让我吃惊的是这次随行的大臣之中居然还有一位我久仰大名的人,虽然我一直都还没有机会去求证那个三十岁左右,长相一般的男子到底是不是我所知道的那个写了《水经注》的郦道元,谁让我当年念书的时候不够用心呢!

那男子这一路上对沿途水域总显得格外的关注,拓跋宏接见高年访民疾苦的时候他也没闲着,除了细心的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还追着当地人讨要传奇故事听。基于他的这些表现,我想我可以肯定他就是那个郦道元。

与南迁时相比,拓跋宏这一次有做秀嫌疑的表现还是比较能让我接受的。看着他与那些年长老者们亲切的聊着生活情况,赐给他们衣物粮食,施者与受者同时发自内心的露出满足的笑容时,我真的很感动。

南迁时只是听说,所以直觉他这样做只是在施予小恩小惠。现在我才知道他这样也许做得不够周全,可他是真心诚意想给这些人帮助的。他毕竟只是一个深受封建教育的君主,真的不能对他要求太多。

第一站抵达盛乐,这是魏国百年前的旧都,但拓跋宏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了看,并没有久留。过了盛乐很快便到了阴山脚下的大草原,湛蓝的天空之下到处是一望无际的绿草地,满眼都是赏心悦目的苍翠,让人的心情无端的变得豪迈。

此刻我们沿着远处连绵起伏的阴山山脉一路策马狂奔,只觉得耳边的风声-->>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