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香内,茶香缕缕,萦绕不散,为本就清闲雅致的楼阁添加了几分情趣,文人雅士更是在这里一共谈论当今世事,书卷气也溢满了正个楼阁。
用姚玉嬛家乡的话,真是一个充满读书气氛的地方。
坐在雅间里,姚玉嬛喜欢这样素雅的地方,也爱这里的茶,总能让她心如止水般宁静。
单手托腮,手里把玩着一片上好的茶叶,褶皱不平的碧螺春小叶握在手里,不敢太过用力,时不时的放到鼻尖嗅一嗅,淡不可察的茶香需细心才能嗅到。
光彩流溢的美眸细细的欣赏着茶师煮茶,煮茶可是一道学问,喜爱喝茶的姚玉嬛自然略懂一二。
煮茶要诀,“水常先求,火亦不后”。
苏东坡诗云:“活水仍须活火烹”。活火,就是炭有焰,其势生猛之谓也。煮茶用的叫做“绞枳炭”,“绞枳”是—种很坚硬的树木,烧成炭后,绝无烟臭,敲之有声,碎之莹黑,是最上等的燃料。还有用乌榄核作炭的,火焰浅蓝,焰活火匀,更是特别。
古人还讲究火候。水煮得嫩,老与适中,加茶的时间与方法,煮茶的方式与“汤花”的好坏多少,其关键都看会不会掌握汤候。
许明然在《茶疏》中这样叙述道:“水一入铫,便须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呈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
《茶经》中也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五三煮”)。
根据条索的紧结程度,应分为两种。然而,无论使用何种方法,第一步均需烫杯,以利茶叶色香味的发挥。
茶师将外形紧结重实的茶烫杯之后,先将合适温度的水冲入杯中,然后取碧螺春茶投入,不加盖。
此时茶叶徐徐下沉,茶叶上带着细细的水珠,干茶吸收水分,叶片展开,现出芽叶的生叶本色,芽似枪叶如旗;汤面水汽夹着茶香缕缕上升,如云蒸霞蔚。
约2分钟,几乎全部都舞到杯底了,只有几根茶叶在水上飘着,多数下落,慢慢在水底绽开,颜色浅碧新嫩,香气清雅。此时则似雪花飞舞,叶底成朵,鲜嫩如生。叶落之美,有“春染海底”之誉。
一段时间之后,茶汤凉至适口,即可品茶。此乃一泡。
茶叶评审中,以5分钟为标准,茶汤饮用和闻香的温度均为45-55C。若高于60C,则烫嘴也烫鼻;低于40C,香气较低沉,味较涩。
这个时间不易控制。如用玻璃杯,一般用手握杯子,感觉温度合适即饮;如用盖碗,则稍稍倒出一点茶汤至手背以查其温度。完全依靠经验,所以实践是最重要的。
茶师完成第一泡的茶汤后,尚余三分之一,便续水。
一段时间后,在茶师的示意下,姚玉嬛端起茶杯,拂动几下碗盖,掠开盈润饱满的茶叶,轻轻地嗅了一下碧螺春的清香,才慢慢地品尝起来
如若茶叶肥壮的茶,二泡茶汤正浓,饮后舌本回甘,齿颊生香,余味无穷。
至三泡,则一般茶味已淡。但却可以考察一个人的耐心,要心神专注才可品尝其中余香。
此种冲泡方法,除碧螺春外,同样适合于平水珠茶、涌溪火青、都匀毛尖、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较紧结的茶。
“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泽碧绿,形似螺旋,产于早春。碧螺春茶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冲泡后茶味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但凡品饮过碧螺春的人,都不由会被它嫩绿隐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