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郑朗让周渊亲自前来的原因,只能当面说,不能落于任何笔墨当中,不然会授人话柄。

至于郑朗有什么安排,周渊不敢问的。这一行也让他感到十分满意,立即离开郑州,返回陕西。他的答复也让吕毅他们感到很欣慰,然后一起观望等待……郑朗几乎消失,朝堂上继续。

韩琦开始第二步,关健的一步。

这一步关系到一个封建立国的根本所在,那就是礼。为什么孔夫子儒学一枝独大,就是这个礼,有感周朝崩坏,春秋战乱,民不聊生,于是孔子修礼。礼能运行正常,纲常也就正常,国家就不易分裂。当然,若是君臣无道,再好的礼仪也阻止不了国家走向灭亡。

韩琦便将自己凌驾于这个礼之上。

先是赵曙时不时生病,御前后殿视朝会听政,前殿朝会,后殿两府入奏。两府宰执退朝后还入内东门小殿向曹太后禀报。玉玺也执于曹太后之手,当然,大的诏书必须盖上玉玺才能生效。

一步一步进行,赵曙前去祈雨,曹太后不得不将玉玺交给赵曙临时掌管。这便是一个机会。

赵曙求雨还,没有立即将玉玺还给曹太后,韩琦让赵曙端坐,取来十件奏折,请赵曙批阅,中书每天会处理无数奏折,想从中间挑十件比较容易解决的事务很容易的。赵曙看了看,迅速批阅完毕,盖上玉玺。韩琦这才将这十件公务交给太后阁。

曹太后这时候又糊涂了,其实任何事都有其两面姓,能说它好,能说它坏,以前没有人做过思考,但现在不同,郑朗整天就在研究这玩意儿,写了许多文字。曹太后也看过,临到事前,她又忘记郑朗说的话。主要不是不想挑刺,是没有想到危机到来。甚至她还想到郑朗另一句话,就事论事。就事论事,这十件公函处理得不错,一一观看,额首道:“好,准。”

韩琦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了,皇帝乃是一个合格的皇上,与同列相贺。对曾公亮等人说道:“昭陵复土赵祯灵柩下葬,我就相求退,顾虑皇上龙体未平,拖延到今天。皇上听断不倦,此诚天下大庆也。我当于帘前请白太后,请一乡郡,须公等赞成。”

若是其他人说过了,那会乱了,但大家的反应让韩琦十分失望,听到他说请退,一个个翻着大眼睛好奇地看着他,有的就差一点说,韩公,你是真退还是假退?若真退了,我要回家在长亭准备欢酒为你辞行。曾公亮假假地说:‘韩公,这样做不好吧。“韩琦挠了一个没趣,这些人都成了人精,不好糊弄,但有人好糊弄,又说道:“我去向太后请退。”

富弼眨着大眼睛,没说话,但意思道,你快点去吧,俺在这里等着你。

未真等,一个个自动离开,多少得给韩公一个面子。难道非要顶着这里,让韩琦退出朝堂不成?

韩琦无奈,只好仓促行事,对曹太后求退,曹太后再傻也听出韩琦话音,让养子出去祈雨,万民喝万岁,失去第一步,曹太后也心灰意冷了,说道:“相公安可退,我当居深宫,却每曰在此,迫不得己。”

韩琦大喜,又开始列数前代马太后,邓太后等人的事迹,夸赞太后若今天复辟,马邓不及,又再拜称贺,说了一大堆道理,曹太后听得不耐烦,站起来准备离开。

韩琦急了,因为有一件事,当年丁谓权极一时,至少比他现在朝堂上威望更高,前去奏事,刘娥不作声不作气从帘后离去,成为笑柄,拉起了下台的序幕。

看来这个曹老太太也要想做这件事,于是他做了丁谓不敢做的事,对仪銮司喝道:“撤帘!”

帘既落,能看到曹太后衣角飘于屏风之后。

说老实话,韩琦这一举动,放在那一朝代都能诛灭九族。

范仲淹与孔道辅闹成那样,只是强谏,敢不敢强行给郭-->>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