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四百六十三章 大计划(五)(2/3)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意,不想就此苟和,于是借梯而下,省得自找没趣。

“晏相公,请放心,我虽然才学远不及晏相公,德艹不及范相公,处理吏事之能又不及吕相公,但我做事一向有自知之明,也自知力不足,所以力求谨慎之道,没有把握的事,我向来不做的。况且在这大殿之上,有陛下有诸位相公见证。”

纠缠了十几天的西夏使者事件迅速定落。

这件事带来很大的影响,加速两党的分化,还有,郑朗无形中的影响也在扩大,一些有作为的大臣也在反思,一是郑朗的务实,二是郑朗的用事实来说话。

吕夷简在家中也表示支持,赵祯派人询问,吕夷简说了一句:“朝廷已得人,何须问臣。”

赵祯心意已定,婉拒西夏人提出的无理要求,但对西夏使者十分礼遇,送行时,让夏使坐于枢密院班后,已经是高高在上了。又派大理寺丞张子奭为秘书丞,包拯为礼部员外郎,与右侍禁王正伦出使夏州。

郑朗不喜,还是这个张子奭,但不好说得过份,现在张子奭没有劣迹,他还是张齐贤的孙子,出身名门,有一定的影响力。又有包拯在侧,不会出大问题,于是隐忍不发。眼下的事又分了他的心,要使自己的改革有说服力,必须找到更多的证据。不但需要三衙支持,还需要开封府支持。开封知府是李淑,也就是李若谷的儿子。

一个很有能力的官员,警慧过人,博习诸书,详练典故,也是一个神童,十二岁宋真宗命其作诗,奇之,赐童子出身。于开封府时善用吏人,政无淹滞。不过这也是一个十分阴险的小人,比贾昌朝更阴险,郑朗与他共事,牵连又广,不得不打起二十分精神,小心翼翼。

况且包黑子同行,想一想包拯三弹张尧佐、强参张方平、怦击宋祁、严惩张可久、力参任弁、七斗王逵,想想就让人畏惧啊。只要张子奭这小子这次敢收元昊的贿赂,就等着死吧!

但还有人不满意,也不放心,蔡襄进言道:“已差范仲淹宣抚陕西,近授参知政事,不会巡边了。但以为西贼派使入朝,其言骄慢,必无可从之理。朝廷既罢送之,其势必举兵,缘边又继奏点集兵马,时候渐寒,边事益起,安危之机,在此一举。范仲淹久留边郡,威名在敌。若早令将陛下之威,经制事宜,则关中百姓有休息之期。或者坚守城寨,使贼远来无所掳掠,也能挫贼之锐气。边将虽多,莫如朝派柄臣以亲临。柄臣之中,莫如仲淹自行,望于西使未行之间,早派仲淹巡无,无使后来以失大计。”

其实边臣当中,郑朗最盛,韩琦也不弱,但范仲淹是大哥大,于是蔡襄力挺范仲淹。

欧阳修又说道:“闻如定等不久放还,以为此来议和未满,骄贼猖獗,必然一怒会至边寇。睹闻朝廷差范仲淹、田况为宣抚使,以镇河北陕西,今天又风闻韩琦以范仲淹做参政,于是亲自请行,不知是否真急啊,为什么不通知他呢?大笑以臣愚见,不如派仲淹速去,琦与仲淹、朗皆是国家委任之臣,材识俱堪信用。然仲淹于陕西军民恩信,尤为众所推伏。若仲淹外抗寇兵,琦朗居中应副,必能共济大事。等边防稍定,不三两月,可以还朝,既先消弭外虞,可渐修于阙政。今边事是目下之急,不可迟缓,以失事机。伏望圣断,速派仲淹去,以备不测。”

欧阳修这封进谏也是好心,可他又做了坏事,为什么说韩琦、范仲淹、郑朗三人中唯有范仲淹最为军民推伏?郑朗无所谓,还让功呢。可是韩琦怎么想?

现在君子党没有真正得势,一切皆放在韩琦心中……正好范仲淹犹豫不决,他不认为西北有很大的危机,正谋划未来的庆历新政,没有心思去西北,于是韩琦先是说了一句:“贼请和无他,二人遥领宣抚事可矣。但贼未能达其望,必乘怒盗边,当速派仲淹去河东,臣正是壮年,可以预备-->>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