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第二百七十二章 冲动(6/7)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盖手印签字名字的百姓几乎达到四万户,这也代表着民意所向,然后长长的联名书递向京城。

新年过得也不平静,继续忙碌。

但也没有过新年的气氛,郑朗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这份万手印书到朝廷后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他还想办另一件事,锦锈监为了管理方便,将丝织与棉花纺织业一起集中起来,这也是一个托马斯。没有什么不对的,宋代称作坊,后世称为工厂,越大超好。并且自己使用流水线式的生产,工匠不觉,只觉得速度快,很流畅,但效率无形中在提高。

某种意义,有了一些后世工厂的雏形。

但什么交给了朝廷管理,郑朗就是不放心,有贪官墨吏,还有追求政绩者,什么事都能发生,甚至压榨百姓。这非他本义。

正在思考这件事时,黄知军与马知州一道前来。

逼得走投无路才过来的。

受了郑朗的“蛊惑”,认为将圩田交给贫困百姓是对的,并且交给贫困百姓,也能用耕地换劳力。不然怎么办?他们可没有法子变出一座新城市出来,赢取大户人家支持。

于是用强硬的手段圈圩,才圈不多,私圩各自十几个,但这是一个开始,最后早晚波及到自己。两州自上到下,只要有私圩的人家全部反对。

闹到京城,王曾与吕夷简也不知如何是好。正好高若讷与王昭明将郑朗一些话与那个中庸带过来,成了参考。

两知州做得不对,做得太野蛮。

那怕少赔偿一点还能说得过去,这一苛没,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先是私圩,后是大田,那家那户没有,王家有,吕家有,会不会同样来一个苛没?

但又说不出口,这是为了朝廷税务,为了朝廷减少贫困百姓。

因此默视,你们在下面闹,我们就当没有看到。

两个知州也无奈,开出的弓,没有回头的箭,况且不再举动,百姓全部流动到了太平州。看看广德军,开始上书朝廷要与太平州打官司,人口流失得太多。

但人家多是山区,自己与太平州地形相仿佛,怎么说出口?

只好强行率领百姓继续圈圩。并且劳力不足,八月末就开始圈,从高处圈,冬天时圈低处,田地也没有太平州的多,五口以下者三十亩地,以上者四十亩地,要么劳力出得多的再加五亩。

也是不错的,现在的太平州同样只有三十亩地,不可能象以前那样五十亩六十亩七十亩。

众志成城,终于将圩圈好。

但新的问题来临,去年就发现了,没有耕牛,没有农具,甚至没有度曰的余粮,向朝廷请求支援。中书答复很简单,支援可以,今年免税,但你们要保证象太平州那样,以后数倍的将免税带给朝廷的损失补还回来。

这怎么可能?

两个知州还不解呢,咱们拼了命,也赤膊上阵,亲自在圩堤上坐镇,为什么中书不支持,还暗暗流露出反对的意思?

新年到来,两人做法差不多,也保持着书信来往,商议一下,再度来到太平州。但来得及时,没有多久,朝廷新的诏书下达,不让各知州知县相互“流窜”。

将难处说出来,然后道:“中书有歼臣吕夷简坐镇,祸国殃民,大约不会支持我们了。只好央请郑知州帮助。”

对中书不服,但骂王曾又不敢,王曾都是歼臣了,谁是忠臣,只好骂吕夷简。

但他们也没有想过,为什么中书隐隐的反对。非是忠臣与歼臣,孙奭是不是忠臣,是不是忠厚长者,是不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为什么反对李咨变茶法?

郑朗一摊手说道:“叫我怎么帮助你们?”

“第一央请你给我们一-->>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