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第二百十八章 找朋友(下)(3/5)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郑朗,小子,别有太大的野心,成功是良政,不成功,你就倒霉啦!

“原来如此,”赵祯依依不舍,真的舍不得,就打算一千顷,一户五十亩地,很好啦,圩田一亩地收成能达到五石,五十亩地两百五十石,对于普通的农户,足以保衣食无忧。两千户人家安排下去了。还有这么大的圩田,所带来的税务、税粮……郑朗心中窃笑,化江南沼泽为圩田,虽然带来一些弊端,无奈之,就这么大点地方,得吃饭啊,看一看,前几天赵祯下诏,禁民间织锦绣为服。郑朗有没有进谏?

根本无理取闹,这一禁,多少织户失去了饭碗?国家又少了多少商税?为什么禁之?让富人穿就是了,将钱拿出来买锦绣衣服,织户有了钱,又可以买粮食,买曰用品,商品就流通起来,宋朝也得了商税税收。这才是开源之道。赵祯这道圣旨是反其道而行。

然而怎么劝?

国家最紧张的是粮食,粮食越来越贵,宋朝出现了初步的商业化,城镇人口几达百分之十五六以上,这么贵的粮食,城镇人口怎么办?一身漂亮的锦绣衣服,要用去多少粮食的耕地换桑田?

所以提都不能提,其实这道诏书,使郑家两个作坊全部受到影响。

想要增加粮食,只有往江南想办法,河南河北人口太多了,生态完全破坏,所以黄河越来越不正常。这是大势所趋。

岂止是万春圩,或者万春圩边上史上宋朝修的没有成功的百丈圩,或者其他的小圩,这些面积远比吕夷简想像的还要广大,有可能达到两三千顷面积。但岂止是这些圩田,一旦芜湖的商埠发展起来……好地方!

道:“臣愿意前往。”

吕夷简道:“三思而后行。”

“吕相公,臣最是谨慎之人。无九成把握,不会做任何事。”

几个宰相不知说什么好,话不能这样听的,郑朗话外之音,万春圩必在我考虑之中,可会考虑好才去做。然而再看看他的相貌……吕夷简不好再说什么,再说,就有了嫌迹。

郑朗又道:“这几年国家可能会有一些灾害,但不是主要的,只要灾害平息下来,国家能迅速恢复生机。国库紧张,粮食紧张,臣与吕相公说过,前去江南,也是想寻找一条出路。但都不是关健问题。”

“什么是关健问题?”赵祯好奇地问,自己正为了钱与粮食的事,头发都急白了,连这都不关健,难道天要掉下来!

“陛下,臣斗胆问一句,一只老虎,遇上一群饿狼会有什么下场?”

“郑卿,你是想说什么?”

“臣只是想说我朝非是老虎,乃是一头肥硕的牛,看似庞大,也似有力气,仅此而己。”

赵祯脸上一红,这个比喻有些难听,但中的了。宋朝可不正是一头肥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挤给契丹人喝的,党项人喝的。

“这头牛养得再肥,还是一头牛,越肥越有狼来,想打它的主意。一头猛虎都难抵一群饿狼的进攻,况且一头牛。国家也是如此,休要说做什么泱泱大国,孤独的大国,都是执政者的无能!都是执政者自欺欺人的表现!”

几位宰相虽不悦,只能乖乖受之,宋朝要武器有武器,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但确实在外交上表现的很软弱,不堪一击。可小子,你说得过瘾了,这是祖宗留下来的弊端,外交上软了,老百姓生活你有没有看到?与前朝相比,那一朝好些?

“陛下,替我朝找一个忠实的盟友吧,吐蕃可以做一个很不错的盟友。臣反复思考过了,前次说了三策,又想出一策。李元昊剃发、创文字,订制度,还有官制,我朝边境官员为了满足上国的虚荣心,用了音译,可是不是如此,听听这些官制党项语是什么?中书、枢密、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