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侯府。
沈瑾的大舅母聂氏和二舅母宋氏带着几个表妹亲到大门口迎接。面对舅母们的关怀,沈瑾忍不住落下泪来。晚上,又见过两位舅舅,沈瑾恭顺有礼,更为自己这些年的所为向两位舅舅告歉,舅甥相处,也将这些年的缺憾消弥。
沈瑾与萧家的几位姑娘一起学礼仪,相处地也好,不过,沈瑾可没几位表妹学的认真,也就应付一下嬷嬷的考核。下了学回来,忙着练字看书,想把以前丢掉的都补回来。
时隔几日,萧府三姑娘萧蓉从国子监回来。萧三姑娘萧意比沈瑾大半岁,如今正在国子监内舍读书,深得两位舅舅喜爱。
萧六姑娘萧芙年方十岁,已有才名,正准备今春国子监的入学考试。
沈瑾曾在十岁那年,也参加过国子监的考试,却榜上无名。沈家三位小姐,也就她一人没能入国子监读书。当年,沈婷在国子监,可谓名声远播,引得许多世家子弟前来相求。而现在的沈琳,也风光无限。
阿瑾,你说你要参加考试。萧霖微微惊讶。
沈瑾轻点头,舅舅,我朝规定国子监女子入学是十至十五岁,甥女现在还未满十五,是可以考的。
萧霖皱眉,道:阿瑾,你要知道,若是你未能考上,对你的名声是大损。
沈瑾抬头,眸光明亮,微微笑着:舅舅,阿瑾明白。沈瑾知道自己被退婚,外面又传她柔弱无才,高门大户的世家子弟优秀的是绝不会选她的。她这次要参加考试,若是没有考上,沈家绝对会从萧家将她接回去,即使不是做承恩公世子的继室,她的亲事也会被她的祖母和父亲匆忙订下。她,没有退路。
萧霖轻叹,既如此,你便着手准备,我让你表哥多去指导你,这些日子你便在院子里好生看书,学礼便不去了。
沈瑾福了一礼,谢过舅舅。
萧焕得了父亲这命,前去沈瑾的水月阁,还让小厮带了一些国子监学生写的文章过去。沈瑾这段日子昼夜不停看书写字,头脑中也渐渐有了东西,写出来的字虽不好看,却也不会太差。
萧焕拿起沈瑾试着写的策论看,眼眸微讶,瑾表妹,这是你写的。
沈瑾放下手上紫毫,不好意思地点头,谦虚道:写得不好,让表哥见笑了。
萧焕抬头看了她一眼,继续往下看,若是这样的文章入不了眼,国子监便不要开了。萧焕又看了摆在桌上的几篇文章,质深形浅,他带来的文章与之相比都差了些。
表妹,你未曾写诗吗?萧焕不由一奇,他手上的都是文章,没有一首诗。
沈瑾尴尬一笑,我不会作诗。
萧焕这段日子早已对这个表妹改观,闻言,笑道:好在,国子监的考试不用作诗,等考试过后,我请父亲请周敦老大人来教你。
沈瑾欢喜,灿然一笑:谢过表哥。
周敦老大人,可是出了名的诗人,沈瑾书案上便摆了他的诗集,每日都会看上几首。她不仅佩服周老大人的才华,更是崇仰他不俱权贵,淡泊名利的人格。
三月里,阳光明媚,暖风和煦。沈瑾与萧芙同坐一辆马车前去国子监,萧芙手捧着书在读,沈瑾握着自己制的笔记本,翻看自己写下的重点,在脑海里过上一遍。到达国子监时,沈瑾已将笔记本上写下的记在脑海里。
参加考试的子弟多是官家,极少庶民出身,女子多是十至十二岁,沈瑾算是其中最大的。因而,注视她的目光较多。她也不在意,寻了自己的考场,款款而去。
当沈瑾看到考卷上的题目时,唇角露出笑容,构思了一刻钟的时间,便提笔入手。她答的很顺畅,心里已有十足的把握,毕竟,她在她的时代学了差不多二十年,真在这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