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明帝驾崩到魏少帝曹芳正始十年,整整的十年功夫,曹爽贪图享乐式的索取已经让魏国的国库开始出现了不足,而国内矛盾的计划让曹爽的统治岌岌可危。如果记性好的读者可以回忆一下上一讲我们所遗留的问题:司马懿为什么要命令张郃前去追击诸葛亮的兵士呢?
答案其实在于一个大家都想不到的东西:势力对比。曹操时代的名将如张辽、徐晃、到了这个时代已经全部凋零,如果说还有一个可以和蜀国大将魏延相抗衡的,莫过于张郃了。可是当时司马仲达已经决心篡夺曹魏的政权,哪容得张郃在魏国保驾,所以张郃这一次必死无疑。
除掉了张郃,司马懿最后忌惮的就只有那位皇帝了。这里的皇帝指的是魏明帝曹睿,而不是魏少帝曹芳。我曾经在《汉末曹魏》这一本书中讲到过,曹操的子孙之所以传了三代实权就被窃取了,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曹操的子孙己未的年龄相对较为年轻。古人都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而我们转眼看去,曹丕是三十四岁担当的皇帝,而到了他的儿子时代,却只是一个二十三岁的青年,也就是说曹丕败给了“迷惑”,曹睿败给了“年龄”。
当239年过去之后,朝堂之上只有一个小皇帝和一位颟顸狂徒,所以司马懿准备熬死这个颟顸狂徒之后接手中央大权。可是还没等司马懿发威,这位颟顸狂徒却自己把人头送来了。这样司马懿就开始胸有成足了。
在装病期间,司马懿做了三项准备:第一,拉拢老臣。慢慢地随着拉拢的计划逐步的深入,降级等人慢慢得到了司马一派手中;第二。掌握军队。司马懿手下的军队除了国家配给的,还有一部分是私自武装起来的民兵大家从这里可以看出魏晋部曲的厉害,号称死士三千;第三,制造舆论。大肆宣传曹爽的坏处,首先将民心聚齐了。
偏偏曹爽这种放荡不羁的性格还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他通常带着自己的小弟们出城游玩,而且一出城就是几天。他手下有一个名叫桓范的人警告过他,他的话如果译成现代文的话,是这样的:“将军,您和您的兄弟不可以出洛阳城半步,如果真的出事了,那还有谁会去接应你们啊?”
曹爽就是一莽夫,他对桓范的话不以为然。这次又带着自己的兄弟出去了,可是他前脚刚一出去,后脚司马懿开始行动了,紧接着一场震惊了魏国朝野的大事件展开,这就是后世所称的“高平陵之变”。
为了这一次的行动,司马懿做了两个准备:第一,果断将洛阳城门关了,占领军营,控制了主动权。当司马懿觉得万事俱备的时候,他在查抄武库的途中,正路过曹爽的家门口,曹爽的妻子看到了司马懿一点没病,所以赶忙跑去洛阳留守、曹爽心腹严世那里,请求他出兵杀死司马懿。严世在城楼上面刚要拈弓搭箭射死司马懿的时候,部将孙谦制止了他,严世还要继续射箭,可是孙谦多次制止,就这一会儿功夫,司马懿走远了。
第二件准备更加的厉害。因为司马懿知道这一次曹爽是指定失败了,所以他宣布了曹爽的罪状,他找到了郭女王太后就是曹丕的郭皇后,郭女王太后看到司马懿上台已成定局,立刻在布告上签了字。
司马懿拟定的曹爽的罪状有三条:1.专权;2.改动法制;3.取代国君,意欲谋反。而且司马懿更绝的是他将信抄录了一份,交到了曹爽和皇帝这一伙人手中。曹爽兄弟将信藏了起来,不敢告诉皇帝,曹爽更是是想和司马懿斗一斗。正在这个时候桓范又一次登场了。
桓范劝说曹爽先带皇帝回许昌,然后召集各路大军勤王,这种方法是很高明的。毕竟这样做有三点好处:1.曹丕在黄初二年221年下令太后不得干政,如有违背,天下共诛之。
2.曹爽可以以皇帝的名义下令,这样就形成了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