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飞,北风吹,转眼已经到了腊月三十,今天,正是汉人最重要的节日,杀伐营的训练,在中午的时候已经早早结束,能够回家的牵了一匹骏马,快马赶回家中与家人团聚,剩下无法回家的人,则是在军中大鱼大肉的开怀畅饮,卫英几个将领,也都将自己的家人接到了营中,和这些士兵一起过年,一瞬间,这些士兵又是被感动的稀里哗啦的。
……
与此同时,大明的京城,也是热闹非凡,大街上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街道上的小贩行人络绎不绝,烟花鞭炮,噼里啪啦的响个不停。
朱瞻基手中拿着驿站刚刚传来的书信,面色惆怅,大步向着皇宫赶去。
当朱瞻基刚才看到卫英的书信的时候,就觉得卫英的做法有些匪夷所思,而且隐隐有种危机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来自于卫英,而是来自于大明的朝堂之上。
卫英的做法,已经大大的颠覆了传统的练兵政策,而且与大明的律例有点矛盾,很可能有人以此为由,借机参劾,这样一来,既有可能动摇到大明的根本。
也许有人觉得朱瞻基是在小题大做,可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放在帝王之家,他就极有可能引发出一连串的大事。
国之命脉,在于百姓,更在于皇帝,若是皇帝不明,极有可能会引发整个帝国的崩坏,历史上的各大王朝,除了腐朽的内政引发的灭亡,基本上都是因为帝王的问题而走向衰落,直到灭亡。而大明的安稳,现在在于储君,一个国家的储君若是选错了,那就千错万错。
朱瞻基身为皇太孙,对于自己的叔叔朱高熙和自己父亲的争斗,那是最清楚不过了,现在这卫英是自己的人,若是叔叔朱高熙趁机让人参劾父亲意图谋反,那可就是真正的大事了。在皇权面前,什么亲情,爱情,义气,都要让步,没有几个人能够抵挡至高无上的诱惑,那种感觉,相当美妙。
此时的朱棣,披着一件纯白色的裘袍,坐在御书房的书桌前批阅着奏折,今天,虽然是除夕的日子,可朱棣依旧有着众多的事情要做,大臣们可以回家团聚,可他不能,他是整个帝国最重要的人,若是连他都懈怠了,那下面的人不知又要懒散成什么样子了?
“启禀皇上!小王爷求见!”
朱棣一听,愣了愣,“让他进来吧!”
“是!”
朱瞻基大步从门口走了进来,一眼便看见了自己的皇爷爷顶着那黑白错乱的头颅,趴在书桌上批阅着成堆的奏折,顿时感觉到一阵心酸,拱手道,“皇爷爷!你该歇歇了!”
朱棣头也没有抬,淡淡道,“别说这些了!有什么事赶紧说吧!”
“回皇爷爷!这是卫英从大同发来的书信,此事事关重大,孙儿觉得还是应该让你知晓!”朱瞻基随后将卫英的书信递给了朱棣。
朱棣拿起那书信看了看,随后笑了笑,“呵呵!这小子!真有意思,这么小的年纪,居然就有如此的心机,这份信,表面上是交给你的,可实际上是他让你转交给我的,没想到,你居然真的按照他的想法交给了我。呵呵!真有意思!”
“皇爷爷!这是何故?”
朱棣顿了顿,“这卫英,年纪小,无法服众,又担心有人说他图谋不轨,更担心有人说你们父子意图谋反。所以,他才给你写了这信,让你有个准备,顺便将这任何人提都不敢提的事情说了出来,这样一来,朝堂上若是有人再说他的坏话,我们便会先入为主,从他的观点来看待这件事情,所以说,这小子心机挺深的。你再看看这几份奏折,一个是卫英自己上的,另外两个分别是大同知府和大同的兵马指挥使上的,其中还有提到曹茂的家人。”
朱瞻基闻言,拿起了那三封奏折看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