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那里依旧极受欢迎,成了福运来的一道名点心。

董夏将春饼恢复了厚度,反正不用自己煎,福运来有专门煎饼的炉子,这点不用担心。说实话,厚厚的春饼味道更加软糯清香。

清明时节,董家忙着撒稻种,育秧苗。四月份一过,王氏便忙着插秧,十亩田,每天起早贪黑的插秧,最后还是齐家表爷带着儿子儿媳过来帮忙。董夏自然在家掌勺,每天除了做春饼,还有准备丰盛的饭菜招待来帮忙的齐家人。

因为每个月有一百二十两的对于王氏来说的“巨款”收入,即使忙碌,王氏的心情也很愉快。几天的劳累除了人黑了,倒是没有瘦多少。

不过有了以前的教训,即使有了这样的收入,董家还是保持这低调,毕竟之前被所谓的亲戚伤过,所以这些亲戚自然没有来董家找麻烦之类的。

王氏有了赵大娘这样的闺蜜之后,又常去萧氏那儿常坐坐,每日虽忙碌,日子过得倒是充实。

春去秋来,就这样过了六年。这六年,董家的生活水平那是逐渐提高,房子重新盖了,倒没有盖得多出彩,和村子里大部分人家一样的房子。别人都以为是租了赵家田的缘故,而且董晓海毕竟身体恢复了,没有了要吃药养病的,自然没有太大花销。董家人也不会辩解什么,只安心过好自己的日子。

春天的时候,十二岁的董秋成为了村子里最年轻的秀才,并且是案首的好名次。董家这一下子算是真正地在村子里扬眉吐气了。

不过王氏却开始为董夏的婚事着急了。村子里的女孩子十六岁大部分都定亲了,可是自家孩子却不知道姻缘下哪儿?虽然因为董秋成了秀才,不少媒婆来家里给董夏做媒,但是那些人家董夏都不满意,整天往山里跑,忙着采摘蒿子。

直到有一天,村里的媒婆来喊正在田里忙活的董家父母,新上任的县令大人亲自上门提亲,赶回家才发现提亲的是出门已有六年的萧觉迟。从萧觉迟的话里,王氏和董晓海才知道,原来这几年两孩子一直没有断了联系,不知不觉竟然互生了感情,怪不得之前提亲的人自家丫头都不答应呢!

萧氏看着已经长成大人的孩子,满心欣慰。这几年,她一个人住在山里,王氏和董夏常常来陪她,倒也不寂寞。不过,既然儿子如今已经是官身,还是在村里与董家为邻,重新盖了几间屋子,当做以后儿子休沐回村住的房子。萧氏没有和萧觉迟回县城衙门住,而是就住在新房子里。萧觉迟回京城参加考试时用的身份是外公编造出来的,所以康王爷倒是没有发现和萧氏有什么联系,这次会青溪村也就没有偷偷摸摸的,而是光明正大。

六年的历练,从京城案首,到解元,最后登顶状元,萧觉迟在翰林院待满两年后,直接暗地里找外公帮忙,让已经是吏部尚书的舅舅调令他回到桐县。他终于在陌生又熟悉的江南有了一些保护母亲和董家人的力量。

------题外话------

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个故事结尾很仓促,因为自己的思路有些混乱,所以故事大概的完成了,最后多谢大家的收藏啦!

章节列表下一章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