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月份早上开始在镇上卖春饼以来,春饼的生意是越来越好,这也导致董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忙碌。每天早上天麻麻亮,王氏就挑着一担春饼送往镇上,回来后吃过早饭就和董夏忙着去山上田野找蒿子,董晓海则是坐在家里用剪刀将蒿子剪碎,就连阿秋,每天放学回来也拿着小挎篮在门口的田埂上找蒿子,随着天气渐渐暖和,这蒿子也跟着越长越高,最后连蒿子最顶尖的嫩头都不能采了,不过由于这一个多月的忙碌采摘,家里存的干蒿子应该能支撑这一年的买卖,这还必须取决于自家不再扩大每天的供应量。
王氏的手艺是越来越熟练,从最开始的一百个,到后来的一千个。当然自家的小摊子是卖不了一千个春饼的,毕竟来街上买早点吃的人也有限,镇上人也就那么多,而且自家还要顾及村里的农活,所以这一千个春饼是每天送到福运来客栈的,自家的摊子在和福运来达成生意合作后就没有再摆了。福运来客栈是镇上最有名的老字号,不仅在镇上有老店,在城里也开了几处分店,由于福运来的东家有亲戚在京城里是三品大员,所以一般的达官贵人宴请宾客都是优先选择这里的。
当初何府不知道怎么知道是王氏在街上摆摊子,卖美味的春饼。何大老爷自家有卖糕点吃食的铺子,看到了这春饼的商机,便起了心思。通过何府大夫人知道了王氏曾经在自家做过工,而且自家大发慈悲放了王氏提前回家。所以某一天早上,王氏和董夏卖完春饼后,直接堵住王氏,明里暗里希望王氏记得何府的恩情,把春饼的制作方法告诉他。
若不是董夏之前上山的时候听萧姨仔细讲萧觉迟所做的关于卖春饼的文章,知道该怎么维护这董家目前唯一的经济来源,只怕也就任由王氏讲制作方法说了出去。那天,正当王氏动摇要开口的时候,董夏便说了福运来客栈的东家已经和董家签了保密契约,这春饼即将在福运来供应,除了董家自己摆的摊子外,若是城里另外出现卖这一模一样的春饼,董家会惹上麻烦之类的话。
何府虽然在镇上买卖做的不错,不过商人总不敢和当官的斗,听闻是福运来的东家发了话,就不敢为难王氏,最后还热情的送走了她们。
当时,董夏便劝说王氏立刻找到福运来的掌柜,将自家的春饼拼命地推销。福运来的掌柜杨大金刚开始并没有把王氏和董夏这一对母女放在眼里,虽然知道最近来客栈吃饭的人也谈及春饼的美味,不过自己忙得很,又想着毕竟是穷苦人家卖的廉价货,所以当王氏说每天供应春饼的时候,只是一口咬定自己出二两银子,让王氏把春饼的制作方法告诉大厨就行。没有想到妇人旁边的瘦弱小丫头倒是伶牙俐齿,说的头头是道。不仅说春饼是自家的家传秘方,还说福运来不缺这点钱,而春饼的制作方法非常麻烦琐碎,若是让本该做精致菜肴的大厨浪费时间在制作春饼上,是得不偿失。而董家供货,则是不一样,让大厨不必大才小用,董家也能获利,是两全其美,有利于以后更多的合作等等。
杨大金仔细想了想,福运来客栈确实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在这个制作上,让董家长期供货也未尝不可。可是县城里就有四家福运来客栈,这供货怕董家会吃不消。
董夏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春饼是个稀罕物,所谓物以稀为贵,若是提高价格,走精品路线,就不应该大肆供应。而且她可惜改良春饼的制作方法,让春饼不仅美观,而且更好吃。这样就符合了一些有钱人的心思,那些人不缺钱,只想尝新鲜好吃的东西。
最后和掌柜的达成协议,签了文书。董家每天提供一千个春饼给福运来,按照四文钱一个的价格,这样一天就有四两银子收入。一个月就有差不多一百二十两。
当然春饼在福运来被掌柜改名叫翡翠饼,尽管一块翡翠饼十八文,不过在达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