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阿秋来到青溪村的私塾时,宋夫人正在晾着衣裳。远远看到一位农妇带着小孩子往自己家里的方向走来,自然明白他们是来拜师入私塾的。便停了手里的活计,站在晒衣杆下面冷眼瞧了瞧,这一身寒酸的,又没带什么肉类东西,空着手来,估计家里很穷,歇了热络的心思。王氏走到家门口时,恭敬地问宋夫子在不在家,宋夫人只是淡淡地叫了一声宋夫子出来。
宋夫子打量了一下眼前的母子两人,这青溪村的村民其实日子不算难过,毕竟离镇子很近,一般人都能在镇子上找到活计养活家里人,又有田地,所以眼前身上都是补丁的两位,还是让宋夫子有些惊讶,这是哪家的?
“宋夫子好,小子是董晓海家的孩子,大名叫董秋,今日娘亲带我来拜师,想跟着宋夫子学习认字!”见王氏哆哆嗦嗦的很紧张,阿秋不得不自己先开口了。
阿秋年纪虽小,说话很是清晰,态度也大大方方,比起一旁的母亲看起来更显得镇静,宋夫子心里对董秋的初印象还是很不错的。董家的事儿他也听自家媳妇说了一些,不过很多事以讹传讹,三人成虎,他没有接触过董家人,自然是不信自家媳妇对董家不好的说法了。
不过旁边本打算离开的宋夫人一听是董晓海家的,便立刻停住要离开的步子,眼波一转,冷笑着说道:“哟,原来是王迎春啊,没想到您居然带着孩子来我家拜先生,不过我家夫君虽然仁义,可是也是要吃饭的,这束脩可是不能少的。你家现在这情况能拿出一点束脩出来吗?不是吃饭都要去姨娘家去蹭的吗?”
王四儿为了和村里的宋家交好,以便让宋夫子多照顾照顾自家的孩子,经常特意跑到青溪村的上游和宋夫人凑到一块儿洗衣服,这青溪村的河水分为上中下三个洗衣服的聚集地,王四儿家靠近中游,去中游的河水洗衣服是最近的,但是她总是中游上游轮流去,既没有受到中游洗衣的妇人们的排挤,又在上游的妇人那儿得到了好感,算得上是左右逢源了。不过王四儿一逢源,王三儿就被黑惨了,凭王四儿那张能将死的说成活的的嘴,王三儿那张闷嘴以及几乎不和村子里人打交道的性格,村子的大部分妇人对王三儿可算不上好感,更谈不上亲近同情了。
王氏对读书人有一种本能的畏惧,所以对读书心里一直都有着盼望的,不过自己是没有机会了,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宋夫人这样明显的嘲讽,让王氏的脸涨得通红,手都不知道该放到哪里,却连一句话也辩解不出来,她不知道为什么宋夫人对自家这么反感,以为自家穷让宋夫人瞧不上,心里更是自卑得不行。
阿秋可不管了,他看着娘脸上的难看,便仰着头说道:“宋夫人,我娘说了,就是砸锅卖铁也会交上束脩,断不会让宋夫人家因为嫌弃我家贫困,而不让我这小子来读书的。至于去姨娘家蹭饭,宋夫人是哪只眼睛看见的?我姐姐可说了,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王氏见阿秋居然直接反呛宋夫人,连忙瞪着眼睛示意阿秋老老实实地闭嘴,嘴里道歉道:“对不住了宋夫人,孩子小,不懂事!”
宋夫人本想着还要开口说些什么,宋夫子说道:“夫人,你还不出去忙?董家娘子,对不住了,我家夫人性子急,在外面听了一些口舌,便偏信了,希望董家娘子不要放在心上。你家孩子年纪小小,倒是个机灵会说话的,这样的好苗子,我宋某人可是不能放过啊!”
言下之意,这个学生是收了。并不是因为宋夫子心里多善良,而是这董秋的表现让他眼前一亮,当着他的面也敢直接说话,而且是指责自家夫人的话,比起很多见了他如同老鼠见了猫的学生要镇定不少,这样的好苗子他自是不愿意放过的。宋夫子不在乎董家的琐事,但是遇上可教之才,还是起了心思,毕竟一个私塾里能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