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家了,王三儿觉得这日子总算有了盼头,虽然新家的田地被大嫂和二嫂家分去了,只留了一些零头给老小家,但是王三儿心里相信,凭着自己和董小海的努力,一定能过上好日子。她和董小海也算是找到一块了,都是沉默寡言不会说话的主,再说,这田地是外嫁的姑姑姑爷帮着大舅舅二舅舅家分的,公公也点头同意了,她一个新入门的媳妇儿,怎么争?

刚入门没几天,董小海便要走了,那八十两可是问杨大管家借的,必须回去努力干活,才能把这钱给还上。以往大夏天的时候,正好赶上农忙,倒还有机会回家待上一两个月,以后几年可是都不能回了。

王三儿苦笑,不知该不该幸庆家里只有五分田,五分地,她一个人绰绰有余?

王三儿来到董家,那是一天都没得歇息,知道丈夫那八十两银子来的不容易,自己更应该做好董家妇,才算对得起董家。

这时候,农忙刚刚结束,王三儿想着,家里田地太少,这几年董小海也没有什么积蓄,以后干活的钱还要还债,这一家就两个人也不能养活啊,还要交些粮赡养公公,更何况,以后家里还要添上几个人呢!当下,还是要开点荒。

开荒怎么开?要知道,稍微能种点东西的地早被人占了,别人不占的,基本也是啥也种不了的地儿,也没什么开荒的价值。

王三儿可不管什么价值不价值的,只知道哪怕种下多收一把粮食也是好的,她瞄准了背面一座山的山顶,这山顶她以前在娘家砍柴的时候去过,有很多岩石组成,不过倒是平坦,而且四周岩石高,若是将山下的土填到这里,倒也可以种些东西。这山下土说的容易,可是别人家地里的土是甭想了,只能挑山脚人家不要的那些土,那是下雨时山体滑落的土,土不肥,不过王三儿盘算着倒是可以种些山芋之类的作物。于是艰难的愚妇移土开始了,秋老虎厉害得很,王三儿愣是一个人挑着一担土往山上爬,像勤劳的超负荷的小蚂蚁一样。有几次公公也来帮一下忙,不过都被厉害的大嫂给止住了,大嫂泼妇似的坐在地上,拍着巴掌叫嚣,有本事,公公以后只靠老小一家养老送终,否则,不能只帮老小家做事。王三儿是个好强的,脾气也有些暴,立刻就说,以后不让公公碰一点儿自家的事,她一个人做就行了。公公也是被大儿媳妇耍流氓似的打架打怕了,不敢再伸手帮老小家一下。

就这样,董小海在城里拼命干活,王三儿在家拼命干活,又一次直接晕在地里,醒来之后休息了一天,又继续干活。知道几个月后,肚子鼓起来才知道自己是有喜了。可是有喜又怎样,娘家有人跟没人似的,虽然只隔了一个塘,却比不上别人家隔着几个村几个山头的娘家。家里也没有什么报喜的东西,只能咬牙继续干活。董小海也就过年回来一次,待了两天就急急忙忙走了。

王三儿记得女儿出世那天,自己还去山上砍了一担柴回家,晚上睡了一觉就肚子疼,屋后面的赵奶奶家听见叫声,夜里赶过来,又叫孙子去王家喊人,刘氏赶过来的时候,孩子已经生了,赵奶奶摇了摇头,这孩子,和老鼠一般大,怕是养不活啊!赵奶奶也为不少年轻媳妇儿接生过,没见过这般小这般虚弱的女婴。因想着孩子估计养不活,连出生时辰都没有注意,都不知道是六月初八还是六月初九生的。

这孩子因为在夏天出生,王三儿便想着,干脆取名叫董夏,这个董夏自出生起,就不断生病,基本隔不了两天就要去找郎中。董小海过年时留的一点钱,被这丫头掏了个干净。无奈,当董夏再一次发热时,王三儿便想着爹收了董小海八十两银子,娘家总是有钱的啊,于是顾不得脸面,跑去借五十文钱,没想到王荣劈头盖脸一顿骂,就是不借钱。抱着大外孙女儿冷酷地说,死的是老董家的人,又不是老王家的人,借什么借,-->>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