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陷入僵局
不过严斥俞济时的这种做法,众人更加不能同意,74军自淞沪以来几乎打遍了华中所有的大战,屡立战功,杀敌无数,其强悍的表现可谓是冠绝全军,这种部队如果还要遭到斥责的话,恐怕会寒了将士们的心,让本就被动的局面,越发的难堪,到时候将士们士气消沉,谁还能挡住日寇前进的脚步?
但是,临阵变计,反攻高安之战变成围歼战,各个方面都要重新布局,其中的繁琐之处,也不是一句二句话所能说清楚的。打个比方,想要围歼日军的一个师团,至少要抽调三到五倍的兵力进行围攻,而此刻南昌周围的兵力总共才多少?另外还要考虑的一点便是奉新离南昌实在太近了,日军的主力只要打下了大城便能与奉新的106师团取得联系,将所有的赌注压在能不能守住大城这上面,军委员众人对大城这个弹丸之地实在没有什么信心。
至于将原本的平行攻势更换成一侧强攻一侧牵制,这倒反而是一件次要的事情了。不过俞济时在报告中提到的事情也是现实,在49军几乎溃败的情况下,74军要面对的几乎是两个师团的敌军,压力之大可以想象,能在这种情况下取得如此战果,已经是极为惊人。在否决了俞济时围歼奉新日军的想法之后,为了能让74军放开手脚进攻西山,打通前往南昌的通道,第9战区前敌总司令罗卓英特意从32军抽调139师前往高安与奉新之间接防,以便让74军可以集中精力进攻西山。
说起来,俞济时此时也是大为无奈,他此刻已经升任第19集团军的副总司令,作为罗卓英的副手,49军与74军一样同归于他的指挥,但他毕竟刚刚升职不久,指挥74军这个起家老底还可以,想要指挥49军那就比较难了,可偏偏这支部队名义上归于他的指挥之下,在奉命城外连吃败仗,他也是要承担责任,高安战局如今乱成一团,他自然也是要受牵连的。在罗卓英主动替他解决了兵力上面的问题之后,他只能督促大城一线的王耀武,让他们对西山展开强攻,如果情况合适的话,他随时准备将58师也调往前线,给他们以支援。
王耀武对于军长的意思那是心领神会,知道军长也是被逼的没办法,不得不做做样子,否则的话,他们怎么跟上峰交待?但在这种后路都随时有可能被抄的情况下,让他们怎么安心往前突进?略微思考了一下这后,王耀武又让153旅将305团派到前线增援306团,仅从气势上来看,二个主力团五六千人的大军,已经足够重视,但至于仗怎么打,这里面的门道,就不是其他人所能了解的了。
西山的101师团哪里知道这其中的门道?眼看着敌军继续增兵,他们不由大为惊讶,同时也是越发急促的向南昌和附近的友军求援,尤其是奉新的106师团,假如他们可以出兵拿下大城的话,不仅102旅团的部队可以回归,西山这里也有了外围的屏障,自然就固若金汤了。
面对着国军第3战区沿鄱阳湖一线的猛烈攻势,南昌的日军守军也是大为苦恼,敌军的来势汹汹让他们在兵力上面实在难以调配,在第6师团被牢牢拖在油墩咀一线的情况下,南昌东南方向上便只能领依靠第3师团苦苦支撑。还好第3师团战力强悍远不像第101师团和106师团那般不堪,否则的话,南昌这里还能不能支撑下去实在难说。此次作战,国军明显汲取了以前的教训,将庞大的兵力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并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在这种四面开战的情况下,南昌几近空城。面对着齐藤弥平太的不断求援,冈村宁次的回答只有一句,那就是“死守待援!”
好在第106师团面对着周遭越来越多的敌军不由有些发慌了,他们明显加强了对于大城的进攻,让王耀武也是找到了暂缓进攻的借口,随后他便是直接将306团调回大城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