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农村的房一般的左偏门右堂屋。堂屋里都有左右厢房,一般左厢房住老人,康顺风爷爷、奶奶在世时,就住左厢房。左厢房由于是住老人的,所以一般在房间里也会摆一套家具,用做冬日里来人客气的地方,因为渭北的冬天是比较冷的,人坐在堂屋里门宽屋敞,不够暖和。
右厢房是主卧室,一般是当家人住的地方,康顺风的父母就一直住右厢房。
再住里就是左右偏厦房,一般是子女住的,偏厦房一般都是左右各两间,一共四间房。再住后就是厨房和贮物间,然后一道墙院隔开前后院儿。
当然这是大宅基,小宅基的话,堂屋形式不会变,但厦房只有一偏,另一边就是院墙。
康顺风的家是在姥爷手里就置办的家业,足足的五分庄基,所以就是按大宅基的样子盖的。家里房子老,但却间数不少。
向山父母搬上来后,就住在康顺风家的左厢房里,毕竟向山父母比康顺风父母年龄长些。渭北农村是男人当家,康顺风父亲没病时,那是家里家外,一语定乾坤,全家上下,没有反嘴的人。但病了以后,母亲心里忙外,有时忙不过来,心烦时难免会对老伴发个脾气。康顺风父亲知道老伴过得辛苦,纵然心里不舒服,也肯定都得忍了。而向山父母上来后,里外三个人忙,而且女儿顺娣和女婿关系好了以后,有个什么重活儿,张家兄弟也常常上门帮忙,不误啥事,脾气就好了许多。再加上有了别人在,总得给老伴面子,给父亲发脾气也少了。再加上四个老人都是一般的勤快手和心宽忍让的脾气,特别是向山父亲同康顺风的父亲特别对脾气,常不常就是坐在一起唠嗑,一唠就是一晌。有时黑了,没唠够,就让两老太太一起住左厢房去。他们老哥俩霸了右厢房。
康顺风那边情况好了以后,又给家里买了电视、碟机等一些娱乐的东西,四个老人处在一起反而比别的家里多了一些乐子。就是顺燕有些不乐意,因为四个人在一起,她就没电视看了。四老一旦在一起,肯定是放些秦腔碟,一唱一黑。
要放到城里头,一家伙家里来这么多人,非去住宾馆不可。
在朵朵、张媚、庄妍和庄菲心里,来以前基本也以为自己会住宾馆或招待所之类的地方,等来到康家塬,才知道这地方连招待所也没有。
不过,对于康顺风家里来说,来四个美女也就是一个火炕的问题。因为向山父亲没在,就让向山母亲暂时住顺燕的房子,把原来空的两间厦房也收拾了,今天虽然没人住,把火炕就烧上了,去去潮气儿,才好住人。陈庆洲和魏如劲则在邻居家先借了个住处,因为长期不住人的房子。猛不丁的住人的话,会有些潮气伤人的。两间厦房今天一收拾,明天晚上就可以住了,而且如果向山父亲回来,也就可以临时先住一间。
四个女孩子就被安排到左厢房住了,两位老太太和顺燕将炕上的铺盖全换了,全部是从没用过的新铺盖儿。在渭北农村,娶媳嫁女,大部分置办的东西就是被褥,讲究就是谁家结婚,一共置办了多少床被褥。
搞得四个女孩子都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吃过饭,康顺风的母亲给朵朵封了一个红包儿,也就是百十块钱意思一下。毕竟她儿女双全,对认个干女儿什么的,就没有向山母亲那么上心,但康顺风认了妹妹,叫了她一声干妈,她总不能没有表示。
顺燕很快就和四个姐姐熟了起来,特别是朵朵和张媚,一个是干姐姐,一个是嫂子,就更是腻了上去。朵朵和张媚又都刻意地疼了这个***,好吃好喝的都争着给,而顺燕又是个小馋猫儿,那是如鱼得水……错了……是如猫得鱼准确些。
特别和张媚,两个人那是一个亲,交流的都是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
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