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忽必烈的两次出征日本,日本国内广泛流传着这样的传奇故事:“神风”在元朝时期曾两度施威摧毁蒙古入侵者的船舰,将日本从危难之解救出来。此后数百年,日本人直对神风顶礼膜拜,兴起了大规模拜神的活动。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在进攻日本时还曾经遭到了以“神风”命名的特攻队的死亡攻击,可见神风在日本人心目的地位。那么到底是不是“神风”的力量让日本两次逃离了死亡边缘呢?先看看战争的经过再加以分析吧。
公元1274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命风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立,以900艘战船,15万名士兵,远征日本。元军在战争开始阶段取得了很多辉煌战果。此时的日军处于不利的形势,不得不暂时退却到大宰府附近。元军虽然赶走了日军,但不在陆地宿营,夜间仍回船舰。当元军回到船舰后,恰遇当夜有暴风雨,元舰沉没200余只,所余元军撤退,日本才免于难。
当台风乍起之时,有这样的记载:当时由于不熟悉地形,元军停泊在博多湾口的舰队片混乱,不是互相碰撞而翻,就是被大浪打沉;午夜后,台风渐停,但暴雨又降,加上漆黑片,落海的兵卒根本法相救。忻都怕日军乘机来袭,下令冒雨撤军回国。此役,元军死亡兵卒达135万人。日本史书则称之为“水之役”。
第二天早晨,日军在大宰府水城列阵,但不见元军进攻,派出侦察人员始知博多海面已元军船只,元军撤退了。日本朝野对突如其来的台风赶走元军十分惊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拜神的活动,称为“神风”。
忽必烈听到征服日本失败的消息后,感到非常震惊,再次派遣重要使者携书前往日本,并以强硬的态度要求日本纳贡,否则将诉诸于武力。但日本政府拒绝了元朝统治者的要求并处死了使节。忽必烈与他的祖父样,决心不惜切代价惩罚日本国,似乎又找回了当年惩罚花剌子模的气势。
忽必烈于公元1281年以日本杀使臣为由,结集南宋新投降的10万人组成支大军远征日本。兵分两路:忻都等率蒙古、高丽及汉军4万人,从高丽渡海;阿塔海、范虎、李庭率新附军乘海船从庆元、定海启航。
元朝的二路大军约定6月以前会于壹岐岛及平壹岛。高丽国王也为元朝提供了1万军队,1 500名水手,900只船和大批粮食。然而,人数多、辎重多的元南方军队行动迟缓,没有按预定时间与东路军会合,东路军在等待望的情况下,从合浦出发,侵袭日本对马、岐两岛后,进抵筑前志贺岛登陆。
日本守军已有前次抗击蒙古的经验,他们在箱崎、今津等外沿岸构筑防御工事,并以精锐部队开进志贺岛志贺岛与九州之间有陆路可通,与东征元军进行了激烈战斗。”元军战败,退至鹰岛、对马、岐、长门等地,与姗姗来迟的江南军会合。
然而会合后的元军不但不积极进攻,反而因高丽、汉、蒙古统率之间的矛盾而不能协调作战。这样,蒙古军在毫荫蔽的前提下,每前进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两方对峙达两个月之久,蒙古军队法取得胜利。
两个月之后,即8月15至16日,场巨大的台风袭击了日本海岸,在此次台风袭击下,蒙古东路军损失三分之,江南军损失半,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杀或溺死。汉史料也记载到,由于元军战船“缚舰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台风袭击下“震撼击撞,舟坏且尽。军士号呼溺死海如麻。”统率范虎临阵脱逃,“独帆走高丽”。蒙古人第二次东征日本又以惨败而告终。
两次出师失利,并未使忽必烈放弃征服日本的计划。公元1283年年初,忽必烈下令重建攻日大军,建造船只,搜集粮草,引起江南民众的强烈反抗,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