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此影响,在作战使用,东北军往往让坦克部队冲在前面,配备了重型反坦克导的步兵战车跟在坦克集群的后面,利用坦克的掩护,用反坦克导为坦克部队提供远距离反装甲支援,而陪伴坦克部队作战的步兵则主要搭乘其他装甲车辆,分布在坦克集群两翼,用临时设置的反坦克火力点,对付敌人的迂回部队,保护坦克集群的侧翼。更重要的是,放在后面与侧翼的步兵还能掩护陪伴作战的防空部队,而在野战,机动防空部队是坦克集群的主要防空保障。

  正是如此,东北军的装甲部队,坦克占了很大的比重。

  显然,这次美日联军没有空优势,甚至没有客观的远程炮火优势。在只能由坦克决定胜负的战斗,美日联军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要知道,在装甲会战,特别是正面战斗,任何种装甲战车都不是坦克的对手。

  甚至可以说,只要在视距之内,坦克就是绝对的陆战之王。

  也许有人认为,步兵战车上装备的反坦克导的射程比坦克炮的射程远得多,因此步兵战车能够对付坦克。

  显然,这是个极为错误的观点。

  在主动防御系统问世之前,步兵战车也只是装甲战的辅助力量,而不是主导力量。随着各种能够拦截低速反坦克药的主动防御系统出现,反坦克导对坦克的威胁大大降低,步兵战车的反坦克能力自然受到了严重影响。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在以往的战斗,不管是美日联军、还是东北军,反坦克导的主要用途不是用来打击敌人的坦克,而是敌人的防御工事。特别是对美日联军来说,在进攻的时候,经常用反坦克导攻击**队的固定火力点。

  当然,在这场战斗,双方都没有多少固定火力点。

  野战,最大的问题就是交战距离。

  虽然在平原上,只要天气状况良好,依靠现代化的观瞄设备,交战双方都能在数公里外发现对方,即便在夜间,观察距离也在三公里以上。但是在实战,很少有坦克在这么远的距离上开火,是准确性不够高,二是穿甲能力不够强。

  当然,实战,影响交战距离的因素非常多。

  除了恶劣天气之外,最大的问题就是分辨敌我。特别是在夜战,交战双方主要依靠红外成相设备,而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显示出目标的大致轮廓。即便99式与M1系列主战坦克的外形差异非常明显,可是在红外成相仪的显示屏幕上,很那准确分辨。只要距离稍微远点,就法做出准确判断。

  更何况,在实战,交战双方都会使用干扰手段。比如坦克手在战场之前就会启动防御系统。处于自动工作状态下的防御系统在受到激光照射的时候,就会主动发射烟幕或者释放烟雾。因为坦克在开火之前,都得用激光测距仪测量交战距离,所以很难做到不被对方发现。受烟雾干扰,观瞄设备的探测能力定大大降低,从而使得交战双方很难在远距离上命对手。

  如此来,就算重型反坦克导的射程在十公里左右,也难以发挥作用。

  实战,坦克的开火距离般在两公里以内。如果交战双方都是有备而来,开火距离还有可能缩短到公里之内。

  在这个距离上,任何种步兵战车都只有任人宰割的份。

  要知道,坦克炮打出的穿甲能在秒钟之内机会公里内的任何目标,而步兵战车发射的反坦克导至少需要几秒钟才能飞行公里。更何况,在这个距离上,别说坦克炮发射的穿甲,就算是步兵战车上的机关炮打出的穿甲也能摧毁步兵战车,所以在实战,步兵战车很少使用反坦克导。

  这场坦克大战的第次战斗,就发-->>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