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必时肯定知道其的厉害关系,可是几万将士,还有几十万平民的生死,比他个人的荣辱重要得多。
十月七日夜间,陈必时就向刘诚志提交了退守江北的报告。
在退守问题上,刘诚志肯定支持陈必时。客观的讲,东南军能够坚持到现在,而且将美军主力拖住了数个月之久,让东北军在京津地区的防御部署上获得了足够的时间,已经是非常不错的结果了。守不住南京,不是东南军没有尽力,也不是陈必时没有尽力,而是实力确实不如对手。
这点,从交战双方的伤亡数字上就看得出来。
从东南军发起战略反击开始,在这几个月内,美军阵亡官兵超过四万人,而在此之前的年,美军在南方战场上的阵亡官兵总数还不到四万。虽然东南军的伤亡更加惊人,但是从打击敌人来看,东南军已经实现了战略目的。
如此巨大的伤亡,让美台联军在占领了南京之后,也力北上。
甚至可以说,只要帕特里奇还想着打下北京,打算把美军主力派往北方战场,那么美台联军就法在占领南京之后,继续向长江上游推进,由王虞珉指挥的华军有很大的掌控守住安徽防线,将敌人挡在两湖之外。
可以说,东南军已经尽了全力。
撤退,成为定选择
第二十四章 全面撤退
第二十四章全面撤退
因为东南军从南京撤退,关系到了整个战略布局,所以刘诚志权做出决断,必需由最高统帅部定夺。
对此进行的讨论,从十月七日持续到十日。
虽然在最高统帅部的会议上,管远山坚决反对东南军主动退却,并且为此提出了很多理由,比如南京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战略要地,丢掉南京,将使得正条长江防线受到威胁,但是在进行投票表决的时候,大多数高层还是支持了刘诚志的提议,即东南军继续坚守南京已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了。
到最后,管远山也不得不妥协。
作为妥协结果,那就是东南军必需坚持到十月二十日之后。
当然,这也不算什么麻烦事。
要将滞留在长江南岸的数万东南军将士与数十万民兵撤退到长江北岸,肯定需要好几天的时间。加上美台联军在占领栖霞区之后,没有能够顺利突破东南军设在燕子矶的防线,也就没能继续压缩东南军的防区,使得东南军有较为充足的活动空间,也就能够循序渐进的将防御部队撤下来。
撤退工作从十日夜间开始,依照陈必时的部署,首先将民兵撤退到长江北岸。
陈必时这么做,不是为了照顾民兵。南京的民兵,几乎都是南京市民。从稳定军心士气来讲,首先将这些人撤走,才能确保北岸的防御部署不出现漏洞。要知道,这些民兵的亲属全在长江北岸。
作为战区司令,陈必时没有立即离开南京。
事实上,当时甚至有人认为,陈必时会留下来,不会随同部队起撤退。
不管怎么说,陈必时在这个时候做了名司令官应该做的事情,那就是留在后面,与将士同甘共苦。
只不过,这种英勇的表现,在其他人看来,却完全没有需要。
十日,刘诚志就给陈必时打了电话,要他跟随第批正规军撤到长江北岸。为了说服陈必时,刘诚志还提出了在长江北岸组织战略放弃的要求,而作为战区司令,自然应该把重点放在防御部署上。
问题是,这并没说服陈必时。
虽然在第二天,陈必时就让战区司令部撤到了长江北岸,但是他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