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军,除了将部分提供给充当总预备队的第二十六集团军之外,其他的全部编入了几支部署在锦州附近的新编集团军。

  这几支新编集团军都是最早成立的,从边境直打到锦州,还参加过围歼韩军。

  集团军的第三次会战。

  有入朝作战经验,战斗力在新编集团军绝对是最好的,官兵素质并不比主力集团军差多少。

  罗耀武的意图也很明白,他要尽可能的武装几支实力不比主力集团军差的部队。

  实际上,缺乏主力集团军直是东北军的最大问题。

  在东南方向上。

  即便按战区制改编之后,陈必时的东南战区里也有支主力集团军,王虞氓的华战区有六支主力集团军,就连原战区也有六支主力集团军。

  虽然从绝对数量来看,东北军并不吃亏,但是东北直是主战场,六支主力集团军就没得到过长足休整,作战压力大得多。

  可惜的是,罗耀武权组建主力卉也就只能在新编集团军身卫下功从这也能看出罗耀武的基本战术思想。

  那就是拖,能拖多久就拖多久。

  拖得越久,他得到的补充就越多,部队的战斗力就越强。

  与之相比,美日联军却拖不起,因为美日联军不可能从拖延获得足够的补给。

  很快,帕特里奇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队的战斗力正在得到加强,而且补充速度非常快。

  到七月十二日。

  已经有两个集团军得到了足够武装个装甲师的主战装备。

  拖下去的话,每天从山海关送到辽东战场上的主战装备都能武装个装甲师。

  要不了多久,**队就能具备强大的突击能力。

  显然,拖下去,美日联军离胜利将越来越远。

  这个时候,美军的情报系统犯了个非常严重的、甚至可以说最终影响了这场会战结果的重大错误。

  当时,美军情报系统认为**队的主力部队部署在锦州,而不是阜新。

  根据只有点,即运入东北的主战装备全被送往锦州,补充给了部署在当地的几个集团军。

  根据彰武会战的结果,美军情报机构能够轻易断定,**队剩下的主战装备最多只能让两个主力集团军具备有限的装甲突击能力。

  这个判断,在卓新会战之前小帕特里奇还有所怀疑。

  等到卓新会战打响,**队全面固守。

  连战术反击都不多让他不得不相信,罗耀武手里确实严重缺乏主战装备,部队缺乏突击能力,不然反击早就开始了。

  随着大批主战装备东北战场,帕特里奇更加肯定了这判断。

  可惜的是,帕特里奇也同时相信了那个错误的判断。

  这也很容易理解。

  国当局送往东北战场的主战装备肯定得优先补充给主力集团军,即便站在罗耀武的角度,在装备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也应该首先让素质更好的主力集团军得到补充,然后才是新编集团军。

  如此来,帕特里奇相信。

  在卓新作战的只有两个、甚至个主力集团军。

  **队迟迟没有发起反击,就是因为其他主力集团军都在锦州,盯着部署在盘锦的那几个美军国民警卫队师。

  以及几个日军主力师。

  随时应付美日联军在锦州方向上发起的突然进攻。

  这部署也符合常理,-->>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