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吉林与黑龙江进军,不管日军打主力、还是美军打主力,现在的兵力都不够。就算日本当局已经答应第三次增兵。并且承诺最终将派遣军扩充到百万,可是这些部队不可能立即到达,而且对占领大半个。国来说也不够。如此来,美国就得向东北增兵,并且担负起主要作战任务。

  帕特里奇主张南下,实际上就是针对这个问题。

  虽然在东北战场上,美军的规模仅相当于日军的半,但是美军伤亡的官兵比日军多得多,毕竟在日军参战之前,美军就有重大损失。继续向东北增兵不是没有可能,只是美军要尽量避免冲锋陷阵。

  向南进攻,战场就那么点大小部队多了也容不下。

  即便需要提防东三省的国军队,日军也能担当重任,美军就能从繁重的战斗任务解脱出来,让日军去冲锋陷阵。

  说得直接点,双方都知

  战斗损失肯定越来越大,而谁来承担这个损失,就是最大的问题。

  当然,双方也有共识,那就是得尽快扫荡辽河平原,攻占辽东半岛。夺取如同大连这样的大型港口城市,控制主要的铁路与公路,缓解后勤保障的压力。正是如此,在占领沈阳之后小美日联军没有立即确定进军方向,开始扫荡战场。

  四月十五日,在第十五集团军从辽撤退后,美日联军南下攻打辽阳。并且在五天之后占领了这座位于长白山西北的重要城市。

  虽然有人认为罗耀武故意放弃了辽阳。没有像他承诺的那样坚壁清野。处处死守,但是呆子都知道,沈阳守不住,那就肯定守不住辽阳。更重要的是。国军队的主力部队都集在彰武方向上,辽阳那边根本没有多少兵力,连地方游击队都没有几支。

  罗耀武又不是神仙,没有天兵天将,拿什么守辽阳?

  三日后,美日联军进军盘锦。

  盘锦在辽河河口,地势平坦不说,周边还真没有可以据守的天险。

  这次,罗耀武又主动退却,没有与美日联军愿战,只是组建了几支地方游击队,把几万条步枪与几百万发子发到了民众手里。

  虽然武装人民的时候,盘锦不是敌占区,但是很快成了敌占区,所以没有人拿此做章。

  到这个时候,邮六是四月下旬,罗耀武已经在卓新与锦州部署好了防线,不但让六个主力集团军与十个新编集团军恢复了战斗力,还抽调民兵纵队里的优秀人员组建了两个新编集团军,并且动员了两百多万民众,沿着医巫阁山与大凌河修建战略防线。

  只不过,罗耀武仍然把重点放在了彰武。

  为了守住这座连同到内蒙的城市,罗耀武甚至动员数十万民工。在绕阳河与柳河线修建了条近百公里长的纵深防线,光是挖掘的战壕就超过了两千公里,还修建了十多万个永备火力点,上千个炮兵阵地,与多得数都数不过来的防御工事。

  这番部署,罗耀武的意图就再明显不过了。

  如果美日联军要去打吉林与黑龙江,他不会插手,反正他的手也伸不了那么长,根本照顾不到那些地方。只不过,美日联军要想进军华北,就得攻打彰武,从医巫阁山北面进军朝阳。如果直接攻打锦州,就会把右翼暴露在国军队面前。辽河河口就那么大个地方,地势又过于平坦,国军队不好守,美日联军也不好守。

  也就是说,罗耀武在变着花样迫使对方攻打彰武。

  正是如此,他才会把重兵部署在彰武。

  问题是,罗耀武也太看得起美日联军了,甚至把美国与日本当成了家人。

  打下盘锦后,美日联军没有杀向锦州,-->>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