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攻不成,就只能依照帕特里奇的战术来打,首先清除外围防御部队。

  对这战术,帕特里奇有充分的信心,因为他手里有足够多的部队,多到能够包围整个沈阳,而且还有攻占城区的兵力。

  兵力上的巨大优势,让帕特里奇可以从容不迫的组织进攻。

  再说了,国军队的主力全部聚集在沈阳,举动都在美日联军的监视之下,想跑也跑不掉。

  没有潜在的威胁,帕特里奇自然可以循序渐进的吃掉那些盘踞在沈阳附近的军队了。

  显然,这就是姚万平犯的最为严重的错误。

  防御作战首先就得考虑预备队,不能口气把所有部队派上去,还得藏好预备队,给敌人造成形的压力,让敌人不敢全力以赴。

  如果能让美日联军有所估计,战斗就得拖下去,美日联军就会被拖垮。

  罗耀武在千里之外就看到了这点,可是姚万平却没看到。

  战斗打到四月五日,美日联军在击溃了三个新编集团军,将第二十六集团军与第四十集团军逼入沈阳城区,把第六十五集团军赶到百多公里之外,并且顶住了第三十九集团军从北面发起的反击之后,终于包围了沈阳。

  此时,守在城里的,除了两个主力集团军之外,只有个民兵纵队的十来万官兵。

  也就是说,守城兵力还不到二十万。

  要想守住像沈阳这样的大城市,至少得动员五十万战斗人员。

  更糟糕的是,姚万平部署在沈阳郊外的部队遭到美日联军的猛烈轰炸,两个主力集团军的损失非常惨重,连新编集团军也有不小伤亡。

  也就是说,姚万平没有能力撕开美日联军的包围圈。

  别说向沈阳城区增兵,能把第二十六集团军与第四十集团军救出来就不错了。

  打到这步,沈阳沦陷成了时间上的问题。

  实际上,最大的灾难还没到来。

  因为沈阳是战略大后方,之前又是军区司令部所在地,美日联军从丹东出发,只用了十二天就攻到沈阳城外,所以在被美日联军包围的时候,四百万沈阳市民,只有不到百万疏散到周边城镇。

  城市里还有三百万市民!

  没能及时疏散与沈阳是重工业城市有很大的关系。即便在被美日联军包围之后,沈阳的很多兵工厂都在全速生产武器药。既然要生产,就得有工人。留下来的三百万市民,大多都是工人。

  显然,想跑的、有能力跑的早就跑了,只有真正在为抗战做贡献的人留了下来。

  三百万人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毫疑问,那就是吃饭!

  即便什么都不做,依照每人天斤大米或者面粉的最低配额,三百万人天也要吃掉千五百吨粮食,而在三月初,沈阳囤积的粮食不到五万吨,之后再也没有粮食运来。也就是说,沈阳的存粮最多坚持到四月上旬。

  没有粮食,就算美日联军不打过来,沈阳也会大乱。

  当然,不是没有粮食,而是运不进去。

  发往沈阳的六万吨粮食在四月五日就到了新民,再过天就能运进沈阳。正是如此,美日联军才在四月四日发起猛攻,完成了对沈阳的包围。

  显然,福田康夫与帕特里奇都知道,沈阳缺粮。

  这样来,就算美日联军不发动进攻,再过几天,沈阳军民就得饿肚皮,然后就是把能吃的东西全多吃了。以人类的忍耐能力,如果不能在美日联军的包围圈上打开突破口,最迟四月下旬,沈阳就得沦陷。<-->>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