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东北战场上的局势,帕特里奇能做的就是将部分部署在东南方向上的空力量调过来,加强空打击与空封锁,用轰炸来削弱**队的战斗力。
显然,这也很不靠谱。
虽然轰炸的够起到定的作用,对**队造成的损失也不国的军火工厂全速运转,也只能包管主力集团军达到基本配制,绝大部分新编集团军与所有民兵纵队都没有重装备,是纯粹的步兵,但是在这场战争,**队的最大资源就是人力,充足的人力让**队始终连结着较为旺盛的战斗力。
事实证明,美军的轰炸行动对人员造成的伤亡并不是很大。
特别是在战线后方,轰炸能够瘫痪公路与铁路,却挡不住人的脚步。
在罗耀武动员了数百万军民,用肩挑背扛的原始方法把物资送上前线的情况下,美军的轰炸就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了。
归根结底,轰炸起不了作用,还是得增兵。
美军的增援部队法及时到达,韩国又没法子继续扩大动员规模,甚至连已有的部队也不愿意渡过鸭江,就只能在别的地方想法子。
可是,能向东北出兵的还有谁呢?
第九十章最后通牒
阜团军覆灭的消且传出,韩国朝野内外片哗然月十三日,全球各国的主要电视台与报纸都重点报导了这场决定性的战役,而且各大新闻媒体的报导都有个类似的重点,即**队在退守本土之后。
几场会战打下来是越打越顺手。
美韩联军却是节节溃退。
暂且不说这些报导是否客观公正,舆论导向说明,**队正在逐步扭转不利局面。
当然。
客观的讲。
战场局势没有这么乐观。
虽然在这场会战。
**队的损失并不大,几个主力集团军,除了第十五集团军的减员率较大之外,其他几个集团军的伤亡都不是很严重。
六个主力集团军的平均减员率还不到成,但是打完这仗,罗耀武手里的作战物资也被用得干二净。
后方补给也很难在短期内到达。
也就是说,**队很难再次发动类似的大规模会战。
说得不客气点。
就算到了二月份,罗耀武也难以筹集到足够发动**规模进攻的作战物资。
没有物资,就没法子打下去。
更谈不上扭转败局。
与之相反,美韩联军的作战物资却在源源不断的送到丹东与庄河。
仅在月上旬。
美军就向东北前线运送了五万吨面粉,而同时期。
**队送到前线的粮食只有万吨,仅够前线作战部队消耗个月。
拖下去的话,下次抢先发起进攻的肯定不是**队。
只有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韩国被打怕了。
两次会战,韩军折损四十多万人马,算上之前损失的兵力,仅在**队手里,韩国就损失了相当于战前人口百分之的人员。
百个弗国人,就有个在战的上被**队歼灭。
这个比例。
也太吓人了。
要知道,个成年人的正常社会关系络是在四百人左右。
也就是说。
每个弗国人都在这场战争损失了四个亲朋好友。
对韩国社会来说,这个打击确实不首先出问题的,就是弗国的征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