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帕特里奇同意了这请求,只是做了限制。
只能使用炮兵进行还击。注意了,是“还击。”而不是“攻击也就是说,只有在遭到打击之后才能开火。
显然,怕特里奇还是有点担心,没有出动空力量。
毕竟炮没有制导系统,飞过界了,也是炮火还击,而不是军事打击。
国陆军的远程炮兵开火之后,美军的远程炮兵也投入了战斗。
唱主角的往然是火箭炮,即被称为“钢雨”多管火箭炮。
美军使用的并非完全的非制导药,而是采用了修正系统的准制导火箭,精度高达万分之,即十公里偏差米,而所有非制导火箭的偏差在万分之五以上。有的甚至高达万分之二十。
可惜的是在发射火箭的时候,最大射程绝对不会超过七十公里。
与之相比,国陆军的所有远程火箭炮的射程均在百五十公里以上,些口径超过三百毫米的远程火箭炮的射程更是超过了二百公里。
炮战,射程不如对手。就只有挨打的命。
结果就是,美军的火箭炮只能对国陆军的重炮阵地进行覆盖射击,根本够不着国陆军的远程火箭炮。
与之相反,国陆军的远程火箭炮则能对美军的炮兵阵地进行全面压制。
说到炮战。除了老毛子之外,恐怕还真没有几个国家的军队能与国陆军抗衡。
在制空权不如对手的情况下,不好好磨练炮兵,那才是怪事。
正是如此,打到点左右,挨打的就不仅仅是第七步兵师了,连跟在第三十九集团军屁股后面的第四步兵师都受到了格外照顾。
美军进攻势头大减,第三十九集团军立即加快了撤退步伐。
发现情况不对劲之后,美军立即调整战术,用上了战术道导。
是多用途火箭炮系统,即能使用二百七十毫米火箭。也能发射陆军的战术道导。
必需承认。这设计非常先进,至少在上个世纪十年代,这是开天荒的灵感。
可以说,后来很多远程火箭炮都借鉴了这设计方式。即通过更换发射装置,灵活选择不同的药。
可惜的是,美军再次打错了算盘。
美国陆军有战术道导,国陆军也有战术道导。而且数量多得多,种类也更加齐全。
虽然美军都有战区反导防空系统,但是这些防御系统大多只能固定部署,战术机动能力非常有限,很难跟上地面部队的进攻步伐。
当时,美军的战术防空反导系统部署在平壤与元山,最多只能覆盖到顺川与咸兴。
美军使用战术道导之后,国陆军也开始使用战术道导。
实际上。美军的战术道导的射程大多在三百公里之内,与国陆军最顶尖的几种火箭炮的射程差不多。
在这个时候用导与美军对轰,摆明了是在阻挠美军进攻。
到底能够轰掉多少美军。那还是次要问题。
面对国陆军这种完全不按道理来的打法,美军十分被动。
实际情况还要严峻些。第十五集团军出动的几个旅控制了鸭江南岸的几个要点,除了在慈江道那边有个旅在协助第十六集团军撤退之外,就只有三三旅在与美军对耗。另外几个旅都没有受到威胁。摆着几个旅不用,那是肯定不可能的事情。
从十二日夜间开始,罗耀武就让第十五集团军包围美军第七步兵师,摆出了要把这支冲在最前面离鸭江最近的美军口吃掉的架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