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韩军的战略计划,简单直接,非常明了。
只不过,黄真尹怎么也没想到,**队竟然会如此迅速的到达清川江,并且依照国政府的声明部署防线。
让他没有想到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平壤守军将领为了保全领袖的个人财产,竟然在最后关头放弃抵抗,率领十多万守军缴械投降。
从战略层面上讲,黄真尹并不希望平壤守军投降,而是希望好好打上场。
原因很简单,只要韩军没有拿下平壤。国当局就会在参战问题上犹豫不决,至少不会在十月五日宣布参战,而平壤守军坚持战斗,韩军就不用为了收编十多万人民军官兵、救助上百万市民花费大量时间。
拖住韩军步伐的,正是那百多万朝鲜军民。
光是解决百多万人的吃饭问题,就能让黄真尹发疯。
大概是饿了太久,运送粮食的火车刚刚到站,守在车站外的饥民就疯狂了,不但推倒了那些涂着红五星的铁栅栏,还冲开了韩军设置的警戒线。仅仅数个小时,三十多节车皮的粮食物资就被洗劫空。
实际上,这些粮食养活百万平壤市民绰绰有余,部分还是韩军的军事物资。
控制住局势后,黄真尹并没下令收缴被抢走的粮食、也没有镇压乱民,而是依照之前的计划”在平壤开设各种收容与赈济机构,按人口数量分配粮食与其他生活物资,再结合宵禁等军事管制措施恢复秩序。
措施很管用,只是花费了不少时间。
韩军先头部队到达顺”的时候,主力部队还在平壤,而且不得不把大量兵力用在维持社会秩序上。
十月七日清晨,韩军装甲侦察部队依照计划北上的时候,黄真尹正在进攻安州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韩军肯定会与**队遭遇,区别只是遭遇时间与遭遇地点。
过早与**队交火,肯定对韩军不利,毕竟第集团军群的主力全在平壤,在东路进攻的第二集团军群又不成气候,到目前为止还在元山南面的通川徘徊,面对朝鲜人民军的步兵防线毫建树。
如果第集团军群冲得太快。定成为突出部,遭到**队围攻。
问题是,如果第集团军群走得太慢,很有可能让**队在清川江上站稳脚跟,错失渡江的最佳时机。
针对这情况,黄真尹的想法是加强元山方向上的进攻力度,争取尽早打下元山,这样就能通过海运,将大批作战物资送抵前线。更重要的是,部队从元山出发,才算真正开辟了第二战线。到时候,东西两路大军齐头并进,就算**队有三头六臂也抵挡不住!
关键在元山,而不是清川江上的安州。
问题是,**队没有前出元山,因此第集团军群的集团军、也就是在平山向东迂回的部队,以及集团军、也就是到了顺川向东迂回的部队,能够及时到达,就能轻而易举的打下元山,没需要把真正的主力、也就是盘踞在平壤的集团军派过去。显然,必需找点事情,让这支拥有三个师与七个独立旅的庞大部队不会闲着,能够在战场上发挥积极作用。
在此之前,黄真尹确实没有想清楚该怎么安排集团军。
随着安州方向上的炮声响起,他也找到了目标。
既然迟早要渡过清川江,那就早点动手,趁**队立足未稳发起进攻。如果能在安州方向上打出点名堂来,还能迫使**队把重点放在西面,即集兵力巩固清川江防线,让韩军能在东面战场上打几场轻松仗。
明确这个目的后,黄真尹没再迟疑,立即向顺川的先头部队下达了攻打安州的命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