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重演的话,也许前期的煎熬会不止四十五年!
在要不要进行战略反击的问题上,政治家与军人的观点完全致,即肯定要进行战略反击,只是在反击手段与方式上值得商椎。
军人的主张很直接,那就是用核轰平日本。
就连刘诚志总参谋长都认为,至少应该用核头干掉座日本的大城市,比如神户、大除或者名古屋,并且做好全面开战的准备。这么做,实际上是在与美国赌胆量,即美国有没有胆量为了日本打场全面核战争。虽然国没有能力干掉美国,但是有能力干掉日本,也有能力用核头造成全球性灾难。
当然,没有哪个政治家同意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即便不考虑个人小集体或者集团利益,从国家与民族的高度出发,在周边地区随便使用核武器,而且是在台风频发的季节使用核武器,肯定没有任何好处可言。别的不说,任何吹向大陆的放昧性云层都能导致场灾难。
在政治家看来,要反击,但是不能冒险。
会议上,就有人提出,应该在海底使用核头,在西太平洋制造海啸,用海啸袭击日本本土,从而对日本进行战略反击。
这个提议确实很有诱惑力。
因为受到第岛链遮挡,所以发生在西太平洋上的海峡不会对大陆造成严重威胁,甚至不会对台湾造成多大威胁。只要爆炸点合适,引发足够大的海峡,就能对日本列岛的南部海岸线造成严重冲击,而日本的大城市与人口主要就集在南部海岸线上。
问题是,这个提议存在很多现实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携带了足够当量核头的潜艇都完蛋了,而没有完蛋的潜艇又很难在美日海上反潜力量的封锁下西太平洋。只能使用道导,向西太平洋海域投掷核头。导发射升空之后,很容易被发现,也很容易被对方计算出道。只要美日发现导的落点在西太平洋上,就能做出准确判断,从而发出警报。海啸的速度再快,也不会比线电波快。只要日本及时进行战略疏散,就能控制住人员损失。如果没法子干掉多少日本人,战略反击还有什么意义?
当然,这么做,也给了美日扩大战略打击规模与战争规模的充足理由。
直到这个时候,陈必时才提出了他的想法,也是讨论到这个时候,唯具有可行性的反击方法
第百九十章 针锋相对
二时提出的反击方法更加现实。()即向外层空间投掷核押帜,摧毁交战双方、乃至第三方的所有军事卫星与民用卫星!
“如何进行反击,不是看能杀死多少敌国人员,而是看能否达到目的。”虽然陈必时在军内很有影响力,但是在高层会议上,他也只是名普通成员,不管提出什么观点,都得拿出足够的理由。“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击败美国、还是摧毁日本?如果是摧毁日本,我们就应该在战争爆发的时候使用核武器。如果是击败美国,我们就应该等到二十年、也许是五十年之后再来打这场战争。我们的目的是实现国家统、是捍卫国家的主权与领土、是维护我们的政治制度。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有需要向日本投掷核武器吗?或者说,向日本投掷核武器能够达到这些目的吗?。
“将军,你好像混淆了两个概念”小因为陈必时在高层会议的地位很普通,所以肯定有人质疑他的观点。“进行反击的目的与我们打这场战争的目的截然不同。至少在发起这场战争之前,我们没有想到美国会对我们进行战略核打击,也没有想到我们会在转眼之间丧失全部战略反击力量
陈必时朝坐在对面的那个看上去五十来岁,实际快到六-->>